乐府传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樂府傳聲◎ [清] 徐大椿 著 序、源流、元曲家門、聲各有形、五音、四呼、喉有中旁上下、鼻音閉口音、四聲各有陰陽、北字、平聲唱法、上聲唱法、去聲唱法、入聲派三聲法、入聲讀法、歸韻、收聲、交代、宮調、陰調陽調、字句不拘之調亦有一定格法、曲情、起調、斷腔、頓挫、輕重、徐疾、重音疊字、高腔輕過、低腔重煞、一字高低不一、出音必純、句韻必清、定板、底板唱法、牌調各有定譜、辨四音訣、辨五音訣、辨聲音要訣 【序】 樂之成,其大端有七:一曰定律呂,二曰造歌詩,三曰定典禮,四曰辨八音,五曰分宮調,六曰正字音,七曰審口法。七者不備不能成樂。何謂定律呂?考黃鍾大呂之本,窮宮商?羽之變是也。何謂歌詩?上極雅頌,下至謠諺與凡詞曲有韻之文皆是也。何謂典禮?郊天祭地,宴饗贈答,房中軍中之所宜用是也。何謂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古今樂器是也。何謂字音?一字有一字之正音,不可雜以土音;又北曲有北曲之音,南曲有南曲之音是也。何謂口法?每唱一字,則必有出聲、轉聲、收聲,及承上接下諸法是也。七者不盡通,不得名專精之士。然七音之學,非一人所能兼,則亦有可分習者。律呂歌詩典禮,此學士大夫之事也。其八音之器,各精一技,此樂工之事也。惟宮調、字音、口法,則唱曲者不可不知。然宮調大端難越,即有失傳,而一為更換,即能循板歸腔,至字音亦一改即能正其讀,惟口法則字句各別,長唱有長唱之法,短唱有短唱之法,在此調為一法,在彼調又為一法,接此字一法,接彼字又一法,千變萬殊,此非若律呂歌詩典禮之可以書傳,八音之可以譜定,宮調之可以類分,字音之可以反切別,全在發聲吐字之際,理融神悟,口到音隨。顧昔人之聲已去,誰得而聞之?即一堂相對,旋唱而聲旋息,欲追其以往之聲而已不復在耳矣。此口法之所以日變而日亡也。上古之口法,三代不傳;三代之口法,漢魏六朝不傳;漢魏六朝之口法,唐宋不傳;唐宋之口法,元明不傳。若今日之南北曲,皆元明之舊,而其口法亦屢變。南曲之變,變為昆腔,去古浸遠,自成一家。其法盛行,故腔調尚不甚失,但其立法之初,靡慢模糊,聽者不能辨其為何語,此曲之最違古法者。至北曲則自南曲甚行之後,不甚講習,即有唱者,又即以南曲聲口唱之,遂使宮調不分,陰陽無別,去上不清,全失元人本意。又數十年來,學士大夫全不究心,將來不知何所底止,嗟夫!樂之道久已喪失,猶存一線于唱曲當中,而又日即消亡,餘用憫焉,爰作傳聲法若干篇,借北曲以立論,從其近也;而南曲之口法,亦不外是焉。古人作樂,皆以人聲?本,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人聲不可辨,雖律呂何以和之?故人聲存而樂之本自不沒於天下。傳聲者,所以傳人聲也,其事若微而可緩,然古之帝王聖哲,所以象功昭德,陶情養性之本,實不外是。此學問之大端,而盛世之所必講者也。 乾隆甲子秋八月既望吳江徐大椿書於洄溪草堂 【源流】 曲之變,上古不可考。自唐虞之賡歌擊壤以降,凡朝廷草野之間,其歌詩謠諺不可勝窮,茲不盡述。若今日之聲存而可考者,南曲北曲二端而已。北曲之始,金之董解元《西廂記》,元之馬致遠《岳陽樓》之類。南曲之傳,如元人高則誠《琵琶記》,施君美《拜月亭》之類。宮調既殊,排場亦異,然當時之唱法,非今日之唱法也。北曲如董之《西廂記》,僅可以入弦索,而不可以協簫管。其曲以頓挫節奏勝,詞疾而板促。至王實甫之《西廂記》,及元人諸雜劇,方可協之簫管,近世之所宗者是也。若北曲之西腔、高腔、梆子、亂彈等腔,乃其別派,不在北曲之列。南曲之異,則有海鹽、義烏、弋陽、四平、樂平、太平等腔。至明之中葉,昆腔盛行,至今守之不失。其偶唱北曲一二調,亦改為昆腔之北曲,非當時之北曲矣。此乃風氣自然之變,不可勉強者也。如必字字句句,皆求同于古人,一則莫可考究,二則難於傳授,況古人之聲,已不可追,自吾作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調之處?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調也。故風氣之遞變,相仍無害,但不可依樣葫蘆,盡失聲音之本,並失後來改調者之意,則流蕩不知所窮矣。故可變者,腔板也,不可變者,口法與宮調也。苟口法宮調得其真,雖今樂猶古樂也。蓋天地之元聲,未嘗一日息於天下,《記》雲:斯須去身。人生而有此形,即有此聲,亦即有此履中蹈和之具,但無人以發之,則汩沒而不能自振。後世之所以治不遵古者,樂先亡也。樂之亡,先王之教失也。我謂欲求樂之本者,先從人聲始。 【元曲家門】 元曲為曲之一變,自元以前,歌已有南北之分,其法不傳,而聲調大略亦可想見。至元則分宮別調,獨成一家,清濁陰陽,以別其聲,長短徐疾,以定其節,宏細幽顯,以分其調。其體例如出一手,其音節如出一口,雖文之高下各殊,而音調無有不合者,歌法至此而大備,亦至此而盡顯。能審其節,隨口歌之,無不合格調,可播管弦者,今人特不知深思耳。若其體則全與詩詞各別,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顯而不取隱,蓋此乃述古人之言語,使愚夫愚婦共見共聞,非文人學士自吟自詠之作也。若必鋪為故

文档评论(0)

中华书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