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剧艺术史新论(正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论声腔 第一篇 淮腔探源 探讨淮剧声腔的起始,首推对老淮调的研究。因为老淮调是淮剧声腔的母调,是由它而派生出拉调、自由调等腔系。如果要问老淮调是从何而来,又是源于何处呢?……对此,众说不一。有说源于民歌、号子;有说源于香火戏中僮子调;有说源于说唱门弹词。总之,各说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特别是源于香火戏中僮子调一说,阐释有据,显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追问,诸如民歌、号子、僮子调、门弹词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声腔又是从何而来、它们又源于何处呢?……根据目前各说的分析,尚不能给予圆满回答。为此,必须作进一步的发现和考证,才能弥补各说之不足。 诘起源说种种 (一)源于民歌、号子者认为:“打雷雷”、“栽秧号子”是形成淮调本质的、内在的促成因素。说上河(指清江、淮安、宝应一带)的民歌、号子,高亢、粗犷,类似高腔;下河(盐城一带)的民歌、号子,徐缓抒情,乡土味浓。上河称《淮蹦子》(又名“老淮调”、“淮北调”、“淮调”)下河称《呵大嗨》(又名“下河调”)。“打雷雷”和“栽秧号子”的谱例,都可证实淮调确与民歌、号子,有着某种相似关系,不论从旋律、节奏及音型特征上比较,或是调式、调性及风格等的近似,都说明淮调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因而民歌、号子不能不说是淮调起始的一个源头。 也有的论者认为:民歌、号子只是对僮子调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如从发展变化来看,它仅是源流中一个可关注的部分。更况,简短的民歌、号子,充其量也只能是与语言相关的一组声调,并不具有丰厚的音乐性。 我认为,以上两种看法,均缺少对地域历史和人文环境的观照,因此,不能构成令人信服的论证。 淮地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上古为淮夷之地,春秋为吴越,后为楚,汉唐时以煮盐业名闻天下,淮盐产量已占全国之半。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吴、越、扬、楚有四场,海陵、盐城有十监”。又载“天下之利,盐利之半”。可见淮盐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当时盐官麇集淮地,自是“歌舞升平,笙管之声不绝于耳”。宋、元时,淮地是抵御异族入侵的主战场。宋韩世忠、梁红玉、岳飞等人抗金,元张士诚的盐民起义军,都在淮地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尤当南北分裂,分离聚合没有常态时,因守江不如守淮,战端一开,首当其冲,故而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一九四年,黄夺淮后,里下河地区遂成泽国,因农业凋蔽,盐民生活更加困苦,当时民歌唱:“前世不修,生在海头,晒煞日头,压煞肩头,吃煞苦头,永不出头”。盐丁只能吃糠咽菜度日,其惨象可想而知。明代,两淮才有了转机,明初重用合肥人陈追掌漕运。“始开清江浦,导淮安西管家湖水入淮河,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筑高邮湖堤,防西水泛滥。淮河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七处,使南北漕运得以畅通”。(引自《中国历代名人辞典》369页)水利设施的改善,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成祖时,又两次迁苏州、松江、杭州万余民众,来淮盐落户,两淮经济才得以复苏,当时民谚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就是我们必须强调的,真实具体的地域历史和人文环境。缺少这一观照,孤立地研究声腔起源,怕是永远无法说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淮戏约在清代形成。清代两淮已是中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并非是混沌初开、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研究戏剧文化现象,不能离开对客观环境的具体把握,故而淮地绝不会只有民歌、号子之类的简单音调,而无其它声腔可供考证。因为,远自上古的韶乐、韶舞、吴歌、楚调,中古的汉散乐、唐歌舞、及诸宫调、南北曲等,都曾在淮地发生、发展并衍化,这些声腔的影响,奠定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自然会对淮地声腔起着规定作用。其音律、音阶、调式、调性的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遵循。特别是明清两代,大运河两岸盛行散曲、小曲,且南北通行,影响巨大,有些音调直接渗入民间,成为新的小曲。这些小曲又不断衍化,作用于民歌、号子之类的音调。只可惜,我们手头没有留下那时的曲谱资料。而现在用以取证的民歌、号子,又大多是今人唱、今人收集整理的,因此,这些曲谱的可靠性就大大减弱,其时限只能是个模糊的时限,不能用以精确地论证问题。有人说,打雷雷、喊号子,可能是祖辈相沿代代传唱,但这只是可能,谁也无法说清产生于何年何代。既然如此,这些民歌、号子就不可能做为确切可靠的研究材料,用以说明谁源于谁了。如果从概念出发,把民歌、号子的简单、朴素及未经修饰等特点,认做是原始音调,那么不断产生的新民歌、新号子,就将会使研究者陷于永无休止的纠缠之中了。因此,源于民歌、号子的说法,尚不能有效地对起源问题给予回答。它只能说明民歌曾对淮调色彩、风格的形成,起过促进作用而已。 (二)源于香火戏中僮子调者认为,淮调直接源于僮子调,大量谱例证实,现在淮调的基本旋律、节奏音型、调式调性、曲体结构、起落板及伴奏等,都表现出

文档评论(0)

中华书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