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市2012年公开招聘新教师考试
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答题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每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试卷和答题纸将一并收回。
5.第四部分试题,按报考类别选答,其余均须作答。
一(18分)
1、下列图片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订正在横线上。(2分)
① ② ③ ④
2、下列诗句中没有叠韵词的一项是(2分)
A.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D.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
3、古汉语中有一种近义词叠用的现象,下列四句中加点字不属于此类现象的一项是(2分)
A.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B.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离骚》)
C.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庄子·逍遥游》)
D.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惜往日》)
4、下列诗句分别暗含了什么小说情节?请简要作答。(4分)
(甲)歌声白姐形容绝,冰影黄河斗宿寒。(《老残游记》)
(乙)潇湘梦歇珠魂杳,木石盟虚衲影秋。(《红楼梦》)
(丙)天罡地煞风雷吼,化石生辰齑粉灰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2题。
芋老人传
[清]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