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 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
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论述教育问题,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或语言记录等各种论著中。
教育方面的论著多属论文形式,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三、萌芽阶段的代表任务及思想
孔子 人性观:“性相近,习相远也” 、道德观:“仁”,忠孝和仁爱/教育内容:“以六艺教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
2 、墨子: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
传授
3 、老子 “无为”/回归自然,一切顺其自然
4、 乐正克《学记》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目的:“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及严密的视导考核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主要是:教学相长原则;启发善喻原则;因材施教与长善救失原则;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劳逸结合的原则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韩愈《师说》 6、 朱熹、《朱子语录》
7、 苏格拉底
8、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理性、智慧、哲学家、灵魂、意志 、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
9、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四、教育学的发展——独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的论述从现象的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研究教育问题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化的程度。
五.独立形态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
1、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2、 卢梭(Rousseau)
3、 康德
人的主体性的认识/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高度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道德社会性中的规范作用。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培养初等教育教师
5、洛克
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应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6、赫尔巴特
构建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强调伦理学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两个基础。/教育研究要达到科学水平。必须要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按儿童心理活动变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传统三中心 现代三中心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教材中心 经验中心
课堂中心 活动中心
六、教育学的发展——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逐渐利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形成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发展。
七、多样化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
1、 斯宾塞
英国/《教育论》/他从实有主义出发,提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大量建立实科中学。
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重视实用学科、重视体育、主张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教育就应当从五个方面为人的生活作好准备: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2、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经验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在于教给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凯洛夫
《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
4、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八、教育学的发展——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在内容方面也更加丰富。
“三论”的发展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九、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