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注释】本文为“行政院国科会专题计划”“‘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晚清士人的阅读世界()”(计划编号:NSC92-2411-H-001-073)之部分成果,谨致谢忱。本文引用的《时务报》版本是《强学报·时务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全5册),以下引用时,除注明文章作者与篇名外,因各文单独起页,故另只注明影印本总册数(如影本2,即为影印本第2册)与总页码。本文引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年,全4册)时,除注明发函者外,缩写为《书札》,并注明总册数与总页码。 【内容提要】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多元繁复。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构了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响应的策略与行动自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环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 【摘 要 题】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 【关 键 词】时务报/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晚清/阅读史 【正 文】     三 作为中国士人群体可以共享同润的“公共空间”,《时务报》的读者对它的发展,有各式各样的意见,报方也很重视读者的意见,有各式各样的反应与调整。(注:《时务报》出刊未几,即得各方读者来函提出各种意见,故于第6册即特刊《奉覆来函》一篇,解释曰:“所教各节,半已照改;惟尚有数条未能相从者,/hlxlw/谨举其何以不能之理,附于篇末,以酬诸君子之盛意”。本文不详引证。参见《时务报》第6册,光绪廿二年八月廿一日,影本1,第405-407页。) 《时务报》是否刊登清廷中央“谕旨”这件事,便是一例。本来,《时务报》第23册登有启事,谓“沪上各报早已将上谕录诸篇首”,“无烦重复”,故不登之。(注:《本馆告白》,《时务报》第23册,影本2,第1590页。)各方读者反应欠佳,不赞同的人居多。如邹代钧谓“缘寒素不能遍阅各种报,仅购《时务报》阅之,而无上谕,甚视为缺典……为销路起见,仍以录入为妥”。(注:《邹代钧函(五十六)》,《书札》(3),第2731页。)屠寄说“中国士贫而俭,往往不能兼阅各报”,故读者要屠寄转告此事,他便建议不妨字格外缩小以省篇幅。(注:《屠寄函(六)》,《书札》(3),第2188页。)王舟瑶也谓“各处购尊报者,不必皆购他报”,似宜补录。(注:《王舟瑶函(二)》,《书札》(1),第56页。)《时务报》第35册便登启事谓,不登上谕,“诸君皆不谓然”,故自本期起恢复。(注:《本馆告白》,《时务报》第35册,影本3,第2410页。) 《时务报》的读者对它的品质,也有精益求精的要求。如错字太多,便让读者不满。钱恂说“报中误字多,当先校一过为妥。此间人多赞《时务报》,愿益加意焉”,(注:《钱恂函(三)》,《书札》(3),第2996页。)吴品珩则谓《时务报》所登的上谕有误字。(注:《吴品珩函(一)》,《书札》(1),第341页。)读者也屡屡指责《时务报》装订的误失,比如钱恂批评第10册“脱叶太多”,“署中分送廿本,而缺页者五本”,(注:《钱恂函(四)》,《书札》(3),第2998页。)错失竟高达五分之一。顾印愚则指称第15册《重译富国策》“第二叶重见”。(注:《顾印愚函(五)》,《书札》(4),第3284页。)一位署名“留心时事人”的读者,更来函对《时务报》选用的纸张提出意见,说《时务报》自第40册起选用“栗色机器纸”,殊为不当,因为“此纸质/hlxlw/20101004358.html极粗劣,一经潮湿,即易腐朽”,且谓《时务报》寄到各处之报“往往受潮,竟有全本霉烂不可翻阅者”,他所收到的便是“全本尽潮,书面纸又落色”的本子,“系一大憾事”。(注:《留心时事人函》,《书札》(4),第3690-3691页。)《时务报》到达读者手上的时间在某些地区过于迟滞,也让读者抱怨不已。如重庆方面,《时务报》第27册出刊后逾三个月,读者尚未得阅新报。(注:《江瀚函(三)》,《书札》(1),第262页;本函系年考证参见本文附录八:江瀚函系年考。)同样在重庆的读者潘清荫也说,《时务报》第29册出版后将近四个月,读者才收到;第36册在出版三个月左右,仍未可让那里的读者寓目。(注:《潘清荫函(二)、(四)》,《书札》(3),第2899、2903页;此二函系年考证参见本文附录九:潘清荫函系年考。)身在北京的毛慈望则抱怨说,自己看到的《时务报》竟是三个月以前出版的,(注:《毛慈望函》,《书札》(1),第27-28页;本函系年考证参见本文附录十:毛慈望函系年考。)经他这番“抗议”,《时务报》方面大概也即有所调整,让他约略在两个礼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