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有其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背景。近代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惨烈的战祸兵燹造成大量缺衣乏食、无家可归的灾黎难民,迫切需要慈善事业进行急赈与其他形式的救济。近代学习计划/xxjh/经济环境的变动,都市工商业的繁荣又为慈善事业的善款提供了经济来源。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则进一步催生了近代新型慈善组织的产生。
关键词:近代;慈善事业;灾荒;兵燹;文化冲突与融合 ? 中国的传统慈善事业,可远溯汉魏南北朝,中经唐宋,至明清时已相当发达。“迨雍乾而后,治洽隆平,金革之事不兴,四民之居益适,不以菀显而遗枯晦,不因私谊而废公情。于是士不吝财,人能宏道,慈善事业之兴办久而弥光”。由于官府的大力倡导和民间的积极参与,入清以来从京师到各府州县无不广立善堂,普施义举,即一乡一镇之间亦莫不结善会以行善举,或育婴,或养老,或恤嫠,或施棺,或散药,慈善活动非常活跃,形成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但是,步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遭遇了千年未有的剧烈变革,各省曾经遍设的善堂善会等传统慈善机构,大都也因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走向困顿以至形同虚设,所谓:“各行省善堂有名无实者甚多,即名实相副,其功德所被亦殊不广耳。”传统慈善机构由是日趋式微,社会影响日渐消退。到19世纪中后期的晚清社会,中国慈善事业已面临着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度兴起与发展的问题。尽管史学界近年来关于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已有不少成果,但对于近代慈善事业兴起与发展的各种因素、背景却不甚明晰,鲜有著述论及。有鉴于此,本文试对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历史背景作一综合、全面、深入的考察。? ? 一、频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主要客观因素?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民国年间,邓云特在其专著《中国救荒史》中指出:“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就文献所可征言,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有称我为‘饥荒之国度’(the land of famine)者,诚非过言。”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多重因素交相作用,晚清及民国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灾害频发的时期,李文海等编著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对此有较详尽的记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余年里,中国是年年遭灾荒,岁岁成灾年,不仅灾区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