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峽祖師廟 504第4組製作 50411柯勝凱 50416張 家濠 50421張秀瑤 50430林憶婕 50433羅淳儀 50434黃馨慧 簡介 三 峽 祖 師 廟 創 建 於 清 乾 隆 三 十 四 年 (西 元 1769 年), 歷 經 三 度 重 建. 第 一 次 因 大 地 震原 廟 被 毀, 經 於 清 道 光 十 三 年 (西 元 1833 年) 重 建. 第 二 次 因 甲 午 戰 爭 失 敗, 清 廷 締 約馬 關, 將 台 灣 割 讓 給 日 本, 三 峽 鎮 民 不 願 異 族 統 治, 以 本 廟 為 反 抗 大 本 營; 事 敗, 廟 堂遭 日 軍 焚 毀, 至 光 緒 二 十 五 年 (西 元 1899 年) 再 度 重 建. 今 祖 師 廟 為 第 三 次 重 建, 始 於 民 國 三 十 六 年 (西 元 1947 年) 農 曆 七 月, 由 本 籍 畫 壇耆 宿 名 藝 術 家 李 梅 樹 (西 元 1902 - 1983 年) 親 主 其 事; 自 四 十 六 歲 起 至 八 十 二 歲 止, 以 半 生 之 歲 月 為 弘 揚 傳 統 藝 術 文 化 與 繁 榮 桑 梓, 并 追 念 清 水 祖 師 公 之 豐 功 偉 績, 而 規 劃 重 建. 其 結 構 純 以 我 國 傳 統 式 古 法 建 造, 建 築 彫 刻 之 美 聞 名 遐 邇, 故 有 [東 方 藝 術 殿 堂] 之 美 譽. 全 廟 建 築 均 以 精 彫 細 琢, 歷 經 四 十 九 年 尚 未 完 成; 殿 內 之 木 雕, 石 刻, 浮 彫 或 銅 鑄, 無 一 不 是 匠 心 獨 運 鬼 斧 神 工 之 傑 作. 三 峽 祖 師 廟 實 為 一 座 代 表 傳 統 文 化 的 藝 術 館, 亦 可 稱 為 雕 刻 博 物 館,常 年 吸 引 無 數 中 外 遊 客,藝 術 專 家 學 者 及 友 邦 貴 賓 蒞 臨 觀 賞, 歎 為 觀 止. 祖師公的由來 祖師公的由來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守護神,他的生平事跡,說法不一。一說清水祖師生於北宋仁宗時期,本名陳昭應,福建永春縣人。幼年出家,法名普足。他生前為鄉里造橋,且求雨靈驗,受到鄉民擁戴,定居在蓬萊山的清水巖。圓寂後,鄉民建塔刻像奉祀他,並受封為廣惠慈濟善和大師。另一說清水祖師是南宋開封人,曾追隨文天祥舉兵,是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後來明太祖追封他為「護國公」,並詔命在他生前隱居的福建安溪清水巖那裡,建立祠堂崇祀,因此安溪人尊稱他為祖師公,祠堂則稱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供奉的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多稱「烏面祖師」,台灣民間則多稱「祖師公」,而清水祖師的分身,則稱蓬萊大祖、顯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或落鼻祖師。 清朝來台先民在台灣、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恆春等縣及澎湖廳、淡水廳興建祖師廟。北部以艋舺、淡水、三峽的祖師廟最引人注目。 歷史 歷史 三峽祖師廟的歷史悠久,在清朝時期即已籌建,最早可追溯到1767年,由七股不同姓氏的當地居民興工。分為劉、大雜姓、陳、林、中庄雜姓、李、王姓等;來自三峽、鶯歌、土城、大溪等地[1]。在1813年廟內更開設私塾,由陳川負責教育當地孩童。1833年該廟因地震有部份毀損遂進行第一次重建、接著甲午戰爭爆發,在1895年遭日軍焚燬。在1899年進行第二次重建。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日軍離台,三峽祖師廟重歸三峽鎮所有,由當時代理的三峽街長李梅樹接管。於是進行了第三次的重建計劃,從募款、設計、成立委員會、工程進行,費時費力,在1947年正式動工,由前殿開始進行全面的整修。1963年進行到中殿作樑;1975年鼓樓施工[2]。 在1983年時,主持重建為期約有三十多年的李梅樹去世,重建委員會組織在改選時一波三折,1995年因石欄桿的裝設引起爭議[3],在1996年三峽祖師廟的重建計劃正式宣告停頓。 建築 三峽祖師廟在歷經三次重建後,主要的建築型式為三進九開間的殿堂式廟宇,「三進」意味著其有前殿、大殿(也就是中殿)、後殿。九開間則是廟的寬幅。在廟宇基地上的特色就是寬幅大(30米),進深小(40米)。 祖師廟的建築風格和一般台灣廟宇不甚相同,其特點如下: 全石作的壁面,在祖師廟中找不到如一般廟宇的彩繪壁畫,所有壁面皆為石材,因此壁面的裝飾也以石刻浮雕的手法呈現。 樑與枋無彩繪、無拱形,皆以浮雕呈現,並加以貼金裝飾。 前殿、中殿、後殿皆作藻井,一般廟宇僅在前殿的三川殿與大殿做藻井。 左右廂房一樓為鋼筋混凝土建造,二樓採古法用木作。因此側殿與鐘鼓樓可說是第一層現代、第二層古代的建造手法。 外型較一般廟宇來得瘦高,前殿的感覺特別明顯,簷口比一般廟宇拉高許多。中間的三川殿寬高比例為1.8[4]。 由上可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