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课件:第四单元第12课 留侯论(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pptVIP

高二语文同步课件:第四单元第12课 留侯论(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二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3.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 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 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 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 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而苏轼则认为是张良教会了刘邦“能忍”才取得了天下。 1.结构图解 课堂小结 个“忍”字 入手,分析 了“忍”的 重要意义。 2.中心主旨 本文论述了张良的忍。通过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三件事来论证张良 “忍”的作用和意义。 3.写作特色 (1)从小角度写大人物。 (2)抓住一点论述,不及其余,深刻有力。 (3)运用了例证、引证、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鲜明生动,中心突出。 课外视野拓展 一、作者名句 (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3)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4)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5)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6)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二、作者轶事 苏轼在他生前,其散文就广为流传。他死后,著作虽因其政治上属于“元祐党人”而一度遭禁毁,但至南宋高宗时,苏文又大为盛行。陆游说: “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 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羹。’”(《老学庵笔记》卷八)到孝宗时,更形成“人传元祜之学, 家有眉山之书”的盛况(《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明代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包括了三苏文钞,也是士人们争相诵习的重要选本。 苏轼的随笔小品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师法,以实践其“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在清代袁枚、郑板桥的散丈中也可感受到苏轼的影响。 三、文言翻译 四、文本鉴赏 本文“对比衬托,烘云托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衬托,是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突出。 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常言道“烘云托月”“好花还要绿叶衬”, 说的就是衬托。苏轼的散文,是善于使用这种方法的。本文第一段,不能忍的豪杰之士和能忍的豪杰之士并比而出,是对比, 而且也带有“反衬”的性质。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以隐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这是正衬。第四段首句“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这是反衬。第五段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而大勇以及志气非凡的大丈夫气概,表明不能以貌取人,这是反衬手法的作用。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 * 第12课 留侯论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第12课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诗海探珠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 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nzh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