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机物料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环境效应的影响
王开勇1,2,杨 乐1,赵天一2,黎成厚2,张凤华1 *,杨 斌2,降巧龙2
1.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土壤是固、液、气三相共存体,氟在土水植物、动物界面的转化可通过土壤水溶性氟含量表征。试验选用典型贵州黄壤和石灰土,运用有机质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机理,通过向模拟高氟污染土壤中添加有机物料泥炭和风化煤,采用两因素最优设计,研究两种有机物料对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和风化煤都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且泥炭的处理效果更好,最佳添加量是1.258 g·kg-1。同时表明,黄壤和石灰土环境下氟形态转化的化学机理不同,运用有机质修复氟污染黄壤添加适量就可达到理想效果,而氟污染石灰土还存在其它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改变氟在石灰土环境下的形态及其活性。
土壤水溶性氟;泥炭;风化煤;有机质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0879-04贵州是中国地方病氟中毒最严重的地区。氟对许多生物具有毒性,且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对人和动植物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氟的环境存在量、存在形态及其生物效应,决定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土壤水溶性氟含量是土壤水植物、动物(食物链)氟环境风险的枢纽,也是控制和治理氟污染的重要因素。对土水系统中环境氟的治理,主要通过降低土壤中氟的活性,从而减轻氟的危害[1]。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铁铝氧化物、土壤有机质、母质、气候、土壤质地和土壤pH值等密切相关[2-6]。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氟的重要吸附剂。在红壤和黄壤等酸性、富铁铝土壤上吸附态氟主要是氟络离子,而在石灰性土壤和盐碱土上的吸附态氟主要是F-离子[7-9]。已有研究利用有机物料进行土壤污染修复,并取得一定效果[10-12]。笔者通过向模拟高氟土壤中添加有机物料,研究泥炭和风化煤对黄壤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环境效应的影响,从而对环境中氟污染的治理、修复及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Table 1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ed soils
样品 pH 质地<0.01 mm (%) 有机质(g·kg-1) 水溶性氟(mg·kg-1) 全氟(mg·kg-1) 游离铁(g·kg-1) 游离铝(g·kg-1) 全磷(g·kg-1) 黄壤 4.80 63.63(轻粘土) 27.400 12.48 984.60 17.100 3.520 0.137 石灰土 8.28 44.37(中壤土) 73.600 23.56 1042.50 18.950 1.390 0.457 供试土壤样品采自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党校黄壤和农学院石灰土,母质类型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取样深度为表层为0~20 cm,土壤经自然风干,过1 mm、0.25 mm和0.149 mm筛,备用。供试土壤样品主要性质见表1。
供试有机物料为泥炭和风化煤。泥炭采自贵阳市花溪区洛平生态园,风化煤采自贵州省安顺市奥普尔公司。样品经自然风干,过1 mm筛,备用。有机物料主要性质见表2。
Table 2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s
有机物料类型 pH 腐殖酸% 全Ng·kg-1) 全Pg·kg-1) 全Kg·kg-1) 风化煤 4.37 46.18 6.220 0.259 1.850 泥炭 4.53 52.29 18.000 0.610 2.910 试验在室内淹水培养条件下,采用两因素二次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实施,培养试验供试土壤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党校黄壤,试验的两因素为泥炭和风化煤。此方案每个处理都添加氟化钠0.1105 g([F-]=1000 mg·kg-1),模拟高氟污染土壤环境。每个处理装风干土50 g(1 mm),用去离子水做淹水培养,培养于25±1) ℃的培养箱中。另做对照处理不加氟化钠,每个处理重复2次。试验从2004年6月16日开始,至2004年12月16日结束。培养过程中每7天搅拌一次,试验结束后,样品风干、磨细分别过1 mm、0.25 mm和0.149 mm筛,备用。两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各处理的添加水平及编码见表3。
pH值采用电位法;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土壤质地采用比重计法;全氮采用H2SO4—H2O2消煮,蒸馏法;全磷采用HClO4—H2SO4消煮,钼锑抗比色法;全钾采用H2SO4—H2O2消煮,火焰光度计法;腐殖酸采用焦磷酸钠浸提—重铬酸钾容量法;游离铁和游离铝都采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提取(DCB法),分别用邻啡罗啉比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