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笔王”:从“制造大王”向“品牌为王”的嬗变“拧毛巾”:精细化渠道精耕的成功实践“绩效管理”如何取到“真经”? “好记星”带来了“好记性”吗? “白纸与黑点”:看不见的机会和优势 中粮借白水杜康开刀中国白酒市场? 颜如玉手机:品牌认同感的错位 谁在误导中国企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P作者:燕涛、黄江伟BR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可能在有些阶段可以赶超领先者,但轨迹特点却无法逾越。PP 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嬗变,需要更多中国企业的不懈努力。PP 贝发集团,在一个看似小的行业中实践着这种伟大而艰难的转变……PP 中国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国际上占有相当比重,到2003年中国文具出口金额已经达到30亿美元,办公用品出口已超过200亿美元。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均是我国的出口地,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具大国”。但是我们更多的企业停留在较低端的产品加工上,无论是品牌影响力和行业集中度的水平都很低。据统计,国内现在专业的文具生产企业近5000家,专业生产办公文具的企业约3000家,但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0%。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制笔行业总产值70亿人民币(包括创汇4.5亿美元)。而德国施德楼一家企业的年产值就为2亿多欧元(折合人民币近20多亿元)。在美国,有20多家文具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在中国,却没有1家文具企业能充任“领军者”,甚至没有企业能够跻身中国500强名单。 PP 由于行业竞争力不强,因此国内文具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了一条恶性循环的竞争之路,缺乏明确有序的规范,产品线单一、低价竞争、资源浪费严重等等,都成了当前文具行业发展的樊篱,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国内文具新生品牌的健康发展。我国文具用品企业的产品比较零乱,缺乏独创精神,没有自己品牌特色,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中国制造”现在虽然享誉海外,然而我国的众多文具企业实际上不是“制造”而仅仅停留在“加工”。 PP 中国是世界的“制笔大国”,贝发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制笔企业,生产规模已连续八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制笔行业规模最大、创汇最多、发展最快的企业;目前它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制笔生产厂房,拥有国内唯一一家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经济区域——“贝发中国制笔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表明:贝发集团位列“全国工业文化用品制造行业效益十佳企业”第二位;2004年集团实现销售额79921万元,利润总额5641万元,出口创汇9643万美元,是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企业”;2005年贝发被授予“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 PP 但是目前的中国文具行业还处于典型的“行业有排名,公众不知晓”阶段,虽然贝发产品已经远销到全球各地市场,但国内消费者在文具产品方面的消费大多还是“非指牌”购买,对于贝发这个行业名牌还相当陌生。因此对于贝发来讲,这样的现状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机遇。威胁在于贝发虽然是行业规模与销售上的“制笔大王”,但在老百姓的心中并没有形成笔类文具的第一品牌,在文具产品逐步由“非指牌购买”向“指牌购买”的转变中,规模与销量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机遇在于贝发已经在“散、乱、杂”的文具行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由“规模第一”向“品牌第一”的转变机会十分成熟,完成一个“制造大王”向“品牌为王”的嬗变于是就成为贝发品牌这两年中最华丽的一次“转身”。 PP 积极应诉“反倾销”BR 2004年7月20日,美国最大的制笔企业“世孚”(Sanford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启动“337条款”调查申请,指控包括宁波贝发集团在内的12家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记号笔侵犯了其“Sharpie”牌记号笔的“商业外观权”。2004年8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此项指控正式立案并开始调查。这是中国制笔企业在美国遭遇的首起“337”知识产权案。如果指控成立,不仅贝发集团该类产品将被迫让出美国市场,而且势必秧及国内同行的出口。 PP Sanford是美国最大的制笔企业,年销售额17亿美元左右。公司旗下拥有“派克”、“Sharpie”等10个笔类产品品牌和产品生产线。随着国内贝发等品牌出口的逐年增加,难免与“世孚”等全球著名品牌在国际市场终端上直接交锋。专家分析,“世孚”启动“337条款”还有这些国际巨头深层次的含义:其一利用国际贸易相关规则,阻挠低成本的市场扩张步伐;其二,想通过诉讼赚取一笔专利使用费,削弱对手的价格优势。同时要想被诉企业走完“337调查”案件的诉讼,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复杂的需要一年半,仅应诉的律师费估计就要120万美元左右。 PP 官司值不值得打?当时,贝发高层内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单算眼前账,官司不值得打。但看长远呢?如不应诉可能会失去巨大的潜在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