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8 卷 第16 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ol.28 No.16 
  232   2012 年    8 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ug. 2012 
          1983-2009 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1,3           1            2            1※             1,3           1,3 
            张建军 ,陈凤娟 ,白建勤 ,张晓萍 ,雷泳南 ,刘二佳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 ; 
                2. 陕西省宝鸡市辛家山林业局,宝鸡 721707 ;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 要: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 
    采用GIS 技术和定量指标,对 1983 年、1993 年和2009 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2 
    长武县3 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 、181.3 和 159.2 km  ,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 
    相对于1983 年、1993 年分别下降了29.6%、48.9% 、60.1%  和15.6%、15.7%、48.8% ,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 
    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 (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 
    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 
    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 a 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 年 
    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 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 
    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结构,耕地,数量结构,空间结构,黄土高塬沟壑区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2.16.036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2)-16-0232-08 
    张建军,陈凤娟,白建勤,等.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 
    232-239. 
    Zhang Jianjun, Chen Fengjuan, Bai Jianqin, et 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n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in  1983 -2009[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 12, 28(16): 232 -23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黄土高塬沟壑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 
0 引 言 
                                                      一。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国退耕还林工程于 1999 
    根据其成因和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结构包括数量结                            年在该区实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十二课 冲动来袭时 课件 鄂教版八年级 心理健康教育.ppt VIP
- 2025年中国移动面试题目及答案.doc VIP
- 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的应用题拓展篇(解析版).doc VIP
- 西工大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创建GeekOS内核线程资.doc VIP
- 拉伸强度原始记录模板.xls VIP
-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高中语文必修2.ppt VIP
- 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制度管理办法方案汇编.docx VIP
- DB15T 3962.4-2025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第4部分:煤炭行业.pdf VIP
- TCS-900 SISPatch使用手册相关资料文档.pdf VIP
- 《交通安全教育》课件.ppt VIP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