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龙纹饰.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3卷 第9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Vol.23 9No. 2002年9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Sep.2002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09—0095—07 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龙纹饰 伊葆力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摘 要]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 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 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 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关键词] 龙纹镜;中国古代;龙纹饰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镜子,是中国 道人物、铭文等十余种;在单个镜子上的龙纹 古代铜镜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 数量,从一条的盘龙,到两条的游龙,三、四、 之精巧,形制之纷繁,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 五、六、七至九条的团龙,直至16条龙的纹饰, ② 富,均为其它镜类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 都分别在一面镜子中出现过 ;在美术风格上,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 这些龙纹设计,又可分为“图案龙、写意龙、 艺术的中华龙纹镜,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写实龙”三类。在规格上,龙纹镜也表现出了 一、蔚为大观的中华龙纹镜 自己的特殊性:即规格多样,大者和小者均为 目前存世的龙纹镜,粗略估计,约在千面 目前已知铜镜中之最。且不说长115.1厘米、 ① 宽57.5厘米的特大5钮西汉龙纹长方镜(1979 左右 。这些镜子,上启战国,下迄明、清,传 承演化,历代不绝,而且在龙的形象刻画上, 年山东淄博出土),仅据已知的几面龙纹镜的规 愈出愈奇,可谓异彩纷呈,大有云蒸霞蔚之势。 格,即可反映出龙镜的“地位”。如湖北出土的 综观中华龙镜,在形制上,可分为圆形、长方 战国时期的蟠螭菱纹(亦称龙纹)镜,直径即达 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桃形、 24厘米;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千秋”盘龙镜 手柄形、附耳圆形、钟鼎形、八角形、六角形 直径为26.1厘米;河南出土的北宋六边形双龙 等十余种;在制造工艺上,有贴金、透雕、镶 镜直径为19厘米;吉林省松原出土的金代双龙 ③ 嵌螺钿、线条式浅浮雕、高浮雕数种;在龙的 戏珠镜直径为26.6厘米 ;黑龙江宾县出土的 形象类别上,可分为原龙、兽形龙、蛇形龙、 “至元四年”铭文双龙镜直径为21.9厘米;四 蟠螭、夔龙、虺、蛟龙、摩羯(鱼龙变化)、翼 川成都出土的“御赐华清宫”铭文龙凤镜直径 龙等多种;在龙的姿态上,可分为盘龙、坐龙、 为27.2厘米。仅据上述,可知,虽同属鉴容理 腾龙、游龙、翔龙、团龙、跃龙多样;在表现 妆之用的青铜镜,龙纹镜规格上显然大于同类。 上,运用了底纹和辅助纹映衬的手法,其所加 另外,“袖珍”式的龙纹镜也时有发现,如出土 的底纹和辅助纹饰,又可分为云雷纹、规矩纹、 于北京市郊区的一面金代仿汉的四龙镜,直径 弦纹、花卉纹及流云、蔓草、海涛、星月、灵 仅2.8厘米,既可理容鉴貌,又可悬胸前腰间 龟、鸾凤、飞鸟、瑞兽、动物、历史人物、释 作佩饰,颇为精致秀美。 ———————————— [收稿日期]2002-07-17 [作者简介]伊葆力(1952-),男,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9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

文档评论(0)

I LOVE 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