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摘 要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沿海环境污染都很严
重,海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
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协调人类活动,保
证海洋的持续发展。本研究在探讨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
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状态评价模型及多目标规划模型,以青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
究,为区域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成果及结论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指出海洋生态
承载力包括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生态环境纳污能力、人类支持力和生态弹性力
四个方面,它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2.构建了海洋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 SD)模型、状态空间评
价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SD 模型包括人口、经济、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资源
4 个子模块。评价模型中,构建了一套包括压力、支持力和区域交流三大类的评
价指标体系。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则是以生态承载力、人口总量和海洋产业产
值为目标函数,从海洋环境容量约束、资源约束入手。
3. 以状态空间评价模型为基础,对青岛市海洋生态承载力现状评价。结果表
明:1998~2007 年,青岛市海洋生态系统处于超载状态,呈波动式变化,逐步
向满载区靠近;压力过大是导致超载的主要原因,1998~2003 年经济发展压力
占主导地位,到2004~2007 年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发展成为主要压力。系统的
支持能力发展缓慢,其略微的提升主要是来自人类支持能力的提高;受胶州湾无
机氮、COD 剩余环境容量的影响,青岛市环境纳污能力呈降低趋势。
4.根据现状评价结果,压力过大,支持力低下、发展缓慢是青岛市海洋生态
承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污染物排放量、胶州湾剩余环境容量是青岛市海洋生态
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需将限制因素作为生态调控的主要对象,从调节
需求、调节供给两方面入手进行青岛市海洋生态调控。
5.在 SD 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青岛市人口、经济变化趋势和海洋环境污染
状况。结果表明:人口总数呈增加趋势,模拟结果较规划值偏低;GDP 呈指数
增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明显下降,但由于工业
产值总量的增长,工业污染仍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的
比重逐年增大,三个重要水平年的比重分别为64.8%、66.91%和 71.9% 。COD、
氨氮和活性磷酸盐负荷逐年增加,到 2020 年其污染负荷分别为 39541 t .a-1 、8237
t .a-1 和 329 t .a-1 ,2007 年青岛海岸带各污染源产生的氮负荷比较结果为:降水
>农业非点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旅游业污染源,磷负荷比较结果为:
农业非点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降水>旅游业污染源,说明农业非点源
污染的控制已经非常重要。
6.结合青岛市相关规划,开展海洋生态承载力预测研究。针对青岛市海洋生
态承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了现状发展模式和改进发展模式两种预测情景,
并定性分析“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下承载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与 1998~
2007 年相比,两种方案下未来 13 年青岛市的海洋生态承载状况都有明显好转。
方案一下的未来生态承载状况总体呈恶化趋势,到“十三五”期间将发展为超载;
方案二下的承载状况逐渐好转,由满载逐渐变为可载,改进的发展模式对青岛市
海洋生态承载状况的改善效果显著。“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减轻
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支持力和区域交流能力,改善海洋生态承载状况。
文章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状态空间评价模型;生态调控;污
染负荷
Research on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知传链电子书
- 论创造的基本特征.pdf
- 公共哲学研究的现状、溯源与展望.pdf
- 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pdf
- 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pdf
- A Study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pdf
- Non-Traditional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Outlook.pdf
- “Sovereignty as Responsibility”:Intellectual Sources,Evolving Paths,and Theoretical Debates.pdf
- Constructing and Conceptualizing “Interdependent Hegemony”in an Era of the Rise of the BRICS and Beyond.pdf
- Re-conceptualizing State Responsibility:Human Security Protection,Conflicts and Governance.pdf
- Shared Security:Chinese Perspectives o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