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从“高密东北乡”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文素材.docVIP

2013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从“高密东北乡”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文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言:从“高密东北乡”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成群结队,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我想我是很幸运得了这个奖,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   “他是中国文坛超重量级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创造力、艺术能量在中国文坛上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个人斗胆地说,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如是评价莫言。   2012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终于不负众望,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儿时的莫言不招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 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在 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 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出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伯乐”相中“千里马”    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 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被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 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文学杂志《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仔细地看起来。看完,他用异样的神情望 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   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 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 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二三点。当时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 河》《红高粱》等。国内文学界到处在打听:谁是莫言?他只得躲起来。1986年,著名作家张洁应邀来军艺上课,她说她刚从法国回来,外国的作家问她上世纪 80年代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她说:出现了莫言。   莫言的同班同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 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俩自然靠拢。朱向前问:“你写过些什 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朱向前无限感慨地说:“当年的无名小卒,现在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 绝不是瞎混的,他表面平静,但内心始终有一股奋斗的激情,至今未泯!”   人和作品一样好   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莫言,生活还是跟以前没什么不同,正如他很多朋友所评价,低调的莫言,是一个人品和作品都很好的人。   熟悉莫言的人说,莫言曾是一个不折不扣“大胃王”。1976年莫言参军,他一到军营就吃了18个馒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假装吃完了,但看着别人的嘴唇吧唧,他的嘴唇也吧唧,别人的喉咙蠕动,他的也蠕动。别人吃4个馒头就饱了,可他已经吃了8个肚子还觉得空。   莫言的大哥说,当时他们的一位邻居告诉少年莫言,作家们生活是非常富裕的,每天三顿都吃饺子。多年后,莫言回忆哥哥说起的这件事感慨颇深:“我当时就想,原来作家生活是如此之幸福啊,所以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   在2001年,莫言担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而且还承担起给研究生上课的任务。莫言对于这份工作很认真,每次上课前都认真进行备课,“莫言上课是不带讲稿的,但一堂课下来根本不‘卡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