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论 文 摘 要
本文尝试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在原有词汇衔接模
式基础上,对关键概念和分类方式重新定义,并进行小范围语料分析,就汉英两
种语言在各衔接手段的使用场合和频率上的差异进行论证 研究;并从汉语语言
的特征出发,试图建立语音、语义 词形三位一体的词汇衔接模式,就该模式
语料分析结果对翻译实践 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引言部分引入了本文的目的,扼要介绍现存的词汇衔接理论框架,说
明修改完善词汇衔接框架的必要性。
第一章详细回顾学术界已接受的词汇衔接有关的理论派系,从韩礼德系统中
引出衔接手段的概念,到哈桑的衔接链理论,再到霍伊的“三角联系”理论。本
章还 单地介绍了中国学者的研究现状。本章以一汉语语篇分析为结果,证明上
述理论在分析汉语语篇时,均存在缺陷。
在第二章里,笔者对第一章中述及的衔接手段重新定义 组合成为三大链,
即:同一链、相似链 搭配链。同一链划分为重复 替代;相似链重在与哈桑的
相似链区分,以适应“形散”的汉语特点,以形容词链 动词链为主。搭配链分
三:通用搭配、文化特有搭配 情境搭配。本章中还进行了语料分析,结果按照
不同衔接链归纳总结。
第三章针对已经改进的衔接链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试验性地提出语音、语
义、词形三位一体的词汇衔接模式。本章重点仍然落在此衔接理论研究对翻译实
践 教学的指导意义,其中包括建立小型词汇库。
结论篇 单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小结,并指出该词汇模式必然存在漏洞。且因
其对英语 汉语两种语言的应用 比较具有针对性,则必然在对第三种语言的分
析时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对比研究;词汇衔接;链式;翻译
I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his essay, I draw
on the particularities of Chinese and work out a new solution for lexical cohesion
through restratification, namely, categorizing the realizations of lexical cohesion
according to form, pronunciation and semantic properties of lexes. The findings of
discrepancies are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ir significance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eaching.
The Introduction part states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and a rationale as well as
the scope of discussion.
Chapter One reviews th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heories of lexical cohesion. It
starts from Hallidayian model with the concept of cohesive devices, and evolves to
the chain model of cohesion proposed by Hasan which still bases itself on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Michael Hoey s theory of Link Triangle to some extent patches up the
disputes that the chain model is put into when applied to Chines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