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摘 要
在整个词史中,北宋前期词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地位无可替代。本文本着
尊重历史和词人、词作的原则,从社会和文学的史实、材料出发,运用社会学、
史学、美学等方法,重新对北宋前期词坛进行横向审视,力图揭示前期词坛的创
作环境、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质,阐释其深层意蕴,以明了其在词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从地域、享乐风尚和斯文士风的建设三个方面分析
了前期词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域性、应歌性和词格趋雅等总体特征。
第二章着重探析了宋初前三朝词坛沉寂的原因,本文认为原因有如下:第一,当
时连续大规模战乱和内部危局,以及民间生活状况,没有为歌词的发展提供良性
的环境;第二,前三朝皇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视小词为祸国之因;第三,中
书、台谏对皇帝、士大夫、社会风尚的监督逐步加强不利于词的发展;第四,儒
学的重建等阻碍了词的发展;第五,从事音乐文学的乐工伶人受到限制和裁抑;
第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使士大夫文人鄙视小词,歌词在诗歌、散文的挤压下
生存和流行的空间极其狭窄,故而沉寂。第三章论述了北宋前期词坛开始勃兴的
原因和表现:在享乐风气中,以士大夫文人之间交游酬唱为特征的诗文雅会,为
歌词的勃兴提供了良性环境;在此环境中,士大夫文人由对歌女唱词的群体性欣
赏发展为对歌词文辞部分的文学品鉴;诗歌领域分韵、次韵唱和之风被移植入词
中,词成为文坛、官场的社交工具。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的是关于前期词人在歌词本体方面的艺术贡
献。第四章从词体功能和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北宋前期词坛流行的三种词学观念,
一是“敢陈薄伎,聊佐清欢”的词体功能观,二是诗词一体观念的觉醒,三是崇
雅的词学审美理想。第五章论述了前期词之文辞部分所表现出的五种基本结构模
式,即包括“宋初体”、“瘦硬体”、“层深而浑成”体和“屯田蹊径”以及“檃括
体”。本文指出,“前段布景,后半说情”是宋初体的主要特点,其词人包括宋祁、
晏殊、欧阳修等;张先的“瘦硬体”是对“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散化,其成
因与张先自身的才情、歌词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有关。本文认为,“层深而浑
成”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风格学意义,成为结构歌词的一种模式。此类歌词的特点
是每片由几个层次构成,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并呈现出逐层递进的逻辑形式,
而贯穿其间的则是连续不断的意脉;“情景齐到,相间相融”是其标志,层次的
深入和意境的浑成自然是其最高标准,代表性词人为欧阳修。第四种词体结构模
式是柳词的“屯田蹊径”,它既包括“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模式,也包括分
散情、景于上、下两片。柳永以赋笔写慢词使其能够打破“上景下情”的单一组
合模式或使“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模式复杂化,在“过去、现在、将来”的
多重时间转换中,层层揉以空间、人事、情景的推移变换,使歌词结构呈现复杂
而变幻多姿之美。本文还通过对前期歌词作品的分析,指出“檃括体”在北宋前
期就已经开始。第六章分析了前期词题材的新变特点及其表现。第一是继承中有
新变,主要体现为从题意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传统题材的翻新,和在传统题材里注
入词人的主体情感;第二是开发了感怀、羁旅行役等新的歌词题材,这类歌词作
品主体性增强;第三是在某些歌词中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
理之风。
第七章论述了北宋前期词人在人格风节、题材选择、结构模式、语言、手法
等方面对苏轼等后人的影响。
2
总之,北宋前期词正处于词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人词作对后世
词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北宋前期 词 世风 影响
ABSTRACT
The lyric in the early stag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play a role of carrying on
the past and opening a way for future which could not be substitutedi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lyric,. In this paper, by synthesizing the methods u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