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论 文 摘 要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著名满族作家,创作生涯长达 70年,作品总 字数逾千万,且体裁多样,内涵丰富,表现出多方面的才学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 学素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 40年代就曾有人呼吁:“我们应该从 端木身上吸取营养”。遗憾的是,这份 “营养”迄今尚未得到很好地研究、开发 和汲取。本论文专论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 深刻影响及其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一个涵盖面颇为广阔的论题。 我们欲从端木身上汲取营养,先得搞清楚端木身上有哪些营养,这些营 养是从哪儿汲取来的。“问题缘起”因此由端木的笔名联想到“植根于华 夏沃土的 ‘端木’”;“传统要义”作为全文的 “破题”,解说传统的形成 流变。随后进入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关系的概观,既涉猎其对传统 的理解、反思,确认其同时从中国古代和现代两大文学传统汲取营养, 又概览其创作历程中的表现;端木的 “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影响 下形成,又反转来影响其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文学起步前 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直接体现并决定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 联系的程度;这种联系又受到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 约。导论部分旨在先行廓清与本论题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下面择取 端木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几个重要的联结点,展开具体的考察、论 析奠定基础。 端木蕻良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精神层面,表现在爱国主义文学 传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端木自小就从土地 的沉厚负载中培养起生命的自觉,在参加“五四”爱国游行中产生忧国忧民的责 任感、使命感。提笔创作后,便将自己满腔的忧患意识投射到广漠而浩瀚的土地 上面,写出关于土地的系列故事。他怀着 “九·一八”之后失去故土的痛苦与悲 愤,既写土地的沉实、草原的美丽,又写土地的蒙难、故土的沦丧,更写土地的 觉醒、民众的反抗,勾画出 “大地之子”忧郁、憎恨、反抗、战斗的情感历程; 表现了 “大地之子”深广的忧患意识,“时代之子”强烈的爱国情怀,平民百姓 英勇杀敌、舍命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架上“通 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题材选择上执着现实人生的实录写真,人物刻画上美丑 并举、善恶并陈,价值评判上采用史传论赞,借鉴“春秋笔法”,追求小说的“潜 5 流”等方面。端木一方面承传了中国史传文学实录写真的传统,对客观写实表现 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偏爱;另一方面,作为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又承传了新 文学传统,接受了西方传来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他将学习借鉴的目光更多地 投向曹雪芹、鲁迅、茅盾、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等中外现实主义大师,在 叙事手段上也推陈出新,实现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现代性转换。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有其独特的言志、抒情的内涵,在其承传流变 过程中,交织着 “言志”与 “抒情”束缚与突破、结合与分离的嬗变。 端木很重视作品感情的抒发,他的小说洋溢着浓烈的感情,从以诗意许 人到自己被许为诗人,端木小说以其强烈的主观政治倾向与时代精神的 契合、独特地域风情描写中敞露着大地之子的爱憎情怀著称。《科尔沁旗 草原》兼容情感与理性、抒情与言志,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小说的开端 以“抒情”为主;随着叙事的发展,“言志”的因素逐渐加重,呈现出由 “抒情”而 “言志”的转换。“抒情”— “言志”— “抒情”,是端木小 说情感的总体流向。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从古代和现代叙事、抒情两大文 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颇具个性的抒情特色:或通过独特的自我抒 写,直露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刻意追求作品的“潜流”,通过冷静客观地 写实叙事,像戏剧那样地客观呈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不写之写, 意在言外;或描写意象、营构意境,将主观感情艺术地渗透于独特的客 观意象,从而营造出一种诗化的审美氛围、艺术境界。 关键词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