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上海.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仅供学术交流参考用)

论 文 摘 要 1980 年代,当沈从文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了几十年后再次浮出了历史地表,众多的研究将沈从 文的形象基本定格为怀着乡愁的“乡下人”,并认为其与最具现代化色彩的上海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而造成这样的误解由来已久,上世纪 30 年代那场为人熟知的京海论争即把沈从文塑造成站在北方文人 立场上痛斥“海派”的“京派”代表。而纵观京海论争,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始终强调的是创作态度的 严肃性,作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他在论争中策略性的姿态,造成人们对他的误解。其实,上 海在五年之前就同沈从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8 年上海的商业文化体制日渐成熟,形成了新文学市场和消费群体,并出现了职业化作家。随 着新书业的南移,沈从文成为纷纷南下的作家之一。而在上海之前,沈从文在北京五年多的写作生活让 他成功地进入当时的文人圈子,被主流文坛所接纳、认可的同时,成为依靠写作谋生但并未完全进入文 化市场的“半职业作家”。 来到上海的沈从文在繁荣的商业文化刺激下,开始疯狂写作,他的作品作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商品, 进入文化市场,在这种意义上,上海时期的沈从文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位职业作家。勤奋的写作和大量 生产的作品让沈从文在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并获得“天才作家”和“多产作家”的称号。同时也正是 在这样的商业体制中,沈从文参与创办了两份文学刊物并经历了失败,而他在文化市场上获得的象征资 本,也使他能够开始在中国公学的教职生涯。然而成败交织的体验,使沈从文形成的是对上海爱恨交织 的态度,由此他一方面将上海作为展示与批判的对象,另一方面则在脱离的努力中与之融合在一起。因 此,上海不仅是沈从文谋生和成名之地,也塑造了沈从文内在的精神形式。 对“上海”的内化,不仅影响到沈从文对上海的观照,而且成为他这段时期将湘西“景观化”的依 据。因此,不是从作为表现对象的湘西世界中,而是从沈从文与湘西之间的意指关系中,“上海”作为 无意识呈现出来。同时沈从文将在大都市刺激下产生的“欲望”投射到这部分作品中,“性爱”和“女 体”的大量呈现流露出其内心的焦虑。这与北京时笔下的回忆怀旧式的散文化的湘西产生了巨大差异: 在那里湘西只是一曲乡间牧歌,而在上海湘西却成了一幕幕传奇。 沈从文离开上海之后,才发现自己和上海之间的密切关联,由于将上海作为他内在的一种精神形式, 因此其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长河》包含着丰富的上海因素,这时更多的现实内容渗入其笔下 的湘西。沈从文不再是一位牧歌情调的抒情诗人,也不再是湘西传奇的讲述者,而是在民族国家的历史 语境中思考现代性的现实作家。然而这种眼光无疑来自于沈从文在上海的经验,因此,无论沈从文已经 离开上海多远,他仍然在上海赋予他的视界之中。 关键词: 精神形式 文化市场 职业作家 景观化 欲望 民族国家 Abstract When Shen Congwen re-emerged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1980s after years of ignorance, he was categorized as a nostalgic countryman who bar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city of Shanghai. This idea, nevertheles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well-known debate between Jing Pai (Beijing School) and Hai Pai (Shanghai School) in 1930s, in which Shen was view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Jing Pai. A back glimpse of that debate, however, would suggest that Shen’s emphasis was always on the solemnness of creation and he, as the editor of TaKungPao’s Literature and Art Supplement, had to take a strategic stance, which resulted in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