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垫面湍流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不同下垫面,.pdfVIP

不同下垫面湍流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不同下垫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52卷 第 3期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VolI52。No.3 2009年 3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M ar.,2009 刘树华 ,茅宇豪,胡 非等.不 同下垫面湍流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2009,52(3):616~629 LiuSH ,MaoY H ,HuF,eta1.A comparativestudyofcomputing methodsofturbulentfluxesondifferentunderling surfaces.ChineseJ.Geophys.(inChinese),2009,52(3):616~ 629 不同下垫面,阜Tll】IL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树华 ,茅宇豪 ,胡 非 ,张称意。, 刘立超 ,梁福明 ,辛国君 ,王建华 1北京大学物理学 院大气科学系 ,北京 10087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3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4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 ,兰州 730000 摘 要 本文利用 1990~1994年在 中国内蒙古奈曼市半干旱地 区沙丘和植被 区下垫面观测 的微气象数据 ,采用 变分法、波文 比能量平衡方法和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 了7种下垫面 (沙丘、草原、四种放牧强度 的草地、玉米 田)的 湍流通量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沙丘和重度放牧草地外,三种方法计算 的湍流通量在大多数时刻是 比较一致 的,相关性较高,能量闭合程度也较好.在用于计算植被相对茂盛下垫面 的湍流通量时,变分法得到的结果更好一 些.随着放牧强度 的增大,地表生物量、覆盖率和植被高度相应减少 ,潜热和动量通量相应减小,而感热通量增大. 草地等植被茂盛的下垫面能够增加垂直方 向的动量输送 ,增加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减小风速 ,阻止地表沙粒的运动 和沙丘的起伏 ,对防止沙漠化能起到较大作用. 关键词 变分法 ,波文 比能量平衡法 ,空气动力学法 ,不同下垫面 ,湍流通量 文章编号 0001—5733(2009)03-0616—14 中图分类号 P421 收稿 日期 2008-03-21,2008-10-09收修定稿 A comparativestudyofcomputingmethodsofturbulentfluxes on differentunderlingsurfaces LIU Shu—Hua 2,3,M AO Yu—Hao ,HU Fei,ZHANG Cheng—Yi。,LIU Li—Chao , LIANG Fu—Ming,XIN GUO—Jun ,WANG Jian—Hua 1DepartmentofAtmosphericSciences,SchoolofPhysic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2StateKeyLaboratoryofAtmosphericBoundaryLayerPhysicsandAtmosphericChemistry,Instituteof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3LaboratoryofClimateResearch,NationalClimaticCenter,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1,China 4Instituteof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landEngineering,ChineseAcademyofSci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