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62卷 第 6期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Y,R) V01.62.No.6
2009年 11月 WuhanUniversityJournal(HumanitySciences) NOV.2009.689~ 694
论孙奇逢 理学宗传 的性质
张 锦 枝
[摘 要]孙奇逢的 《理学宗传》作为一部总结汉唐宋 明儒学的编著,以排斥释老之学、合
通儒学派别之异为标 旨,是孙奇逢理学观的直接体现。其 中,孙奇逢 的主要关怀在于建构合同
汉宋、朱王的儒学道统,这一点充分体现在 《理 学宗传》的结构和标准 中,并最终决定 《理 学宗
传》学道的性质。进 一步说,《理学宗传》和 《明儒学案》的性质呈现 出道 与术的不同 旨趣,黄宗
羲 以《明儒学案》的编纂标准来评价 《理学宗传》,不免失之偏颇。
[关键 词 ]《理学宗传》;孙奇逢;性质 ;道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_881x(2009
《理学宗传 》是孙奇逢 (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 ,人称夏峰先生,容城人)编纂的几部著作 中最为
重要的一部①。到 目前为止 ,关于这部著作的性质的研究 ,基本在黄宗羲 《明儒学案 ·发凡》所作评价的
水平上走得不远 。本文试通过理清 《理学宗传》的编纂意 旨、收录标准和客观呈现的效果,对其著作性质
进行重新评价。文章从分析 《理学宗传》名称含义人手 ,继而分别介绍十一子主线的建立、诸子编排的原
则以及撰者建构道统的 目的和意识 ,由此说明 《理学宗传》的性质 。
一
、 “理学”“宗传”释义
《理学宗传》的要 旨在排佛老,明道统 ,进一步说来 ,就是严儒佛之辨 ,平儒 门之争。严儒释之辨,就
是要保证儒学传接的正统性和纯粹性 。先看夏峰对 “理学宗传”的释义 :
至如舜大圣人而道其心,汤之大圣人而礼其心,孔子大圣人而矩其心 ,是谓理学。释 氏本
心之学,不可谓之理学。曾以至善为宗,孟以性善为宗,周以纯粹至善为宗,是谓传宗。释氏无
善之 宗,不可谓之传 宗。皆确乎不可移 (第33]332页)。
夏峰从心性论出发 ,认为孟子一系的儒学正统的根本建立在人性 的基础上 ,以性善论为归 旨,而佛
学主张人的根本在心 ,性无善恶 ,二者有着本质的不 同。 “杨慈湖以传象山而失象 山,王龙溪 以传 阳明而
失阳明”[1(第616页),在夏峰看来 ,象 山、阳明本身是纯正 的儒学 ,因为弟子 门人误掺异教之学 ,才产生
许多流弊,是传师者之过 ,而不是师传者之过 。夏峰特地告诫学人应当及早辨清儒释 ,一旦误人歧途 ,便
难回辙。夏峰认为 ,理学实际上就是孔孟儒学正统 ,不只是宋明儒学特有的称谓 ,它还可以追溯到汉唐
儒学 ,孔子时期的原始儒学,乃至三代 。
“宗传”这个词看上去很接近禅宗的承接统绪之意 ,但夏峰以传统 的儒家家族宗法作 比喻,赋予 “宗
传”以完全儒学的意义。他认为道统方面的接续和承传 ,正如宗族的香火延续一样 ,一脉相承 。宋 明理
学中的不 同流派只是理学大宗 中的各个小宗 ,这个理学大宗就是道统 。
二、《理学宗传》的道统观与十一子的树立
《理学宗传 》明的是夏峰合汉宋以及合朱陆的大道统观。在宋儒那里,对大部分汉唐儒者的不屑和
收稿 日期 :200907—15
作者简介:张锦枝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湖北 武汉 430072。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第 62卷
鄙视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道统问题上 ,基本支持韩愈的 “孟 氏醇乎醇” (第 1]卷,《读苟》)和 “轲之死,
不得其传”卫 (第n卷,原《道》)的论断,并认为学乇求道 ,关键要裨益学者身心 ,以所学充实 自己的道德生
命 ,而汉唐儒学以求知为路 向,未见道体 。但夏峰对汉儒态度豁达 ,他认为汉儒在承传道统过程中的作
用不可小视 。“周之前 ,江都、河汾、昌黎不与焉。予谓三子者,衍学脉而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