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
涂正革 肖 耿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 中国30个省市地区 1998~2005年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投入 、产 出和污染排
放数据 ,构建环境生产前沿函数模型,解析 中国_v-_,lk增长的源泉,特别是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变
化对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 中国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污染排放总体上增长
缓慢;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已成为中国工业高速增长、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环境管制对 中国工业增长
尚未起到实质性抑制作用;产业环境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污染减少的贡献 日益增大,逐步成为中国
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中坚力量。总体上,通过产业环境结构优化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工
业增长模式,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呈减低态势。
关 键 词 方向性环境生产函数 产业环境结构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增长模式
一 绪论
环境资源因受环境承载力约束而不能无限度使用并对人类活动具有约束作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
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举世瞩 目。但是,随着工业快速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 日
益突出。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6.5亿吨标煤,比2003年增长了51%,而国际能源价格
和矿石价格不断攀升。环境形势更为严峻,仅2004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和治理费用就 占当年GDP的
5.3%。①环境、资源约束已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 ,中国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
在2005年基础上单位 GDP能源消费降低 20%,主要污染物下降10%。要实现这一 目标 ,转变工业增长
模式刻不容缓。然而,目前中国工业增长模式到底具有怎样的特征?环境因素对工业增长模式转变具有
多大的约束?如何化解环境约束?科学衡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工业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工业
增长模式的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对全面、科学、客观和准确地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特
征,正确选择适合 国情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目前工业增长模式,大多数学者和研究机构主要根据一些宏观指标 ,如能源消耗、污染排放
涂正革: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市珞喻路 152号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430079 电子信箱:tuzhen~e@163.eom;肖耿:
清华 一布鲁金斯研究中心。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环境、资源约束下的中国工业模式研究”(项 目编号:07BJY01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
金项 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项 目编号:2008JY~59),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 目“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
区工业增长模式研究”(编号:2008AJY032)对此文的资助,特别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① 《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2004)显示 ,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5118亿元 ,占当年GDP的3.5%,环境污染治理
成本2874亿元 ,占当年 GDP的 1.8%,两项合计为 5.3%。
世界经济 2009年第11期 ·41·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
总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做出判断。吴敬琏等(2005)认为,中国工业是典型的 “三高”(高能耗、高增
长、高排放)粗放增长模式。刘世锦(2006)则将 中国现阶段工业增长模式概括为 “低成本竞争模式”,而
并非完全的低效率模式。蔡畸(2005)从人口角度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上述研究
从历史、社会、制度等宏观面对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根源以及对策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概括和定性
分析。
Chow(1993)采用增长核算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952—198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
积累。郑京海与胡鞍钢(2004)采用宏观数据与非参数DEA方法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
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低。涂正革与 肖耿 (2005、2006、2008)采用生产率指数增长核算法、随
机前沿模型和非参数前沿模型对 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展开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逐渐成为大中型工业迅猛增长的主要源泉。上述研究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考察了中国经济增
长模式的特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来自欧洲的“新科状元”——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新司令斯特凡纳·阿布里亚尔.pdf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渐次生成及其外生、内生形态的循环演进.pdf
-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2008资助成果.pdf
- 14-3-3ξ与β连接素在人T1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pdf
- Mapping paddy rice with multi-dat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 in China.pdf
- MMP3基因Lys45Glu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pdf
- RAMS模式在山谷城市模拟性能的检验.pdf
- Yb^3+-doped large-mode-area photonic crystal fiber laser with 210 W continuous-wave output power.pdf
- 矮牵牛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转录调控.pdf
- 艾比湖盐尘对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