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3卷 第 11期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V01.23 No.11
2009年 11月 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 Nov.2009
文章编号:1003—7578(2009)I1—019—06
环渤海经济圈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张丽峰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系,秦皇岛 066004)
提 要: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环渤海经济圈从 1996年到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明:这期间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其中三省二市的发展均处在生态赤字状态,尤以能源足迹的赤字最大,并且生态
赤字在逐步扩大;河北、辽宁、山东三省的生产足迹相对于它们的生态足迹存在盈余 ,并且耕地足迹的盈余最
大;三省和两市在资源和产业结构上存在互补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三省
两市进一步加强分工协作,进行优势互补,对资源和产业进行优化 、整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环渤海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足迹理论是加拿大教授WilliamRees于1992年提出并 由其博士生Waekemagel进一步完善。该
理论通过估算特定区域 内的消费及吸收废弃物排放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并与该区域能够提供的生
态生产性面积进行 比较,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该理论 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
关注,我国对生态足迹的研究始于2O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省、市甚至县域尺度上以及三次产业、旅游、
林业等行业上都有应用 J,在区域如西部[43、中部六省 J、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的可持续发展方
面也有所应用,一些学者也曾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分别对北京[7]、天津|8]、河北[io3、辽宁[】¨、山东[1的可
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但还未见将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应用中一般
是测算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可持续状况,而没有涉及生产足迹这一指标,
也有个别学者运用生产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情
况 ,但未见将生态足迹、生产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三项指标综合进行对比分析。
环渤海经济圈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环渤海经济圈一般是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 山东在
内的三省两市,文中主要在狭义概念上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到2005年底,环渤
海经济圈的土地面积有52.11万km ,占全 国陆地面积的5.4%;总人 口为22826万人 ,占全国的 17.5%。
有6584km 的海岸线、1767万hm 的耕地、1395万hm 的森林和665万hm 的草地,分别 占全国的20.
6%、17.6%、8.0%和1.7%。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
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20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6171亿元、出口总额 1389
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41亿美元,分别 占全国的25.7%、24.1%、17.7%和37.7%。
依据环渤海经济圈从1996年到2005年的生态足迹、生产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三项指标,对环渤海经济
圈 ”九五”和”十五”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以及生产能力、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进行动态分析;将三省两
市的生态足迹、生产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找出各省市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在
此基础上,对三省两市进一步加强分工协作,进行优势互补,对资源和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有针对
性的建议措施。
1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1.1生态足迹计算
收稿 日期:2008—9—22。
基金项 目:河北省2007科学技术研究 发展指导计划项I{(软科学)资助。
作者简介:张丽峰(1969一),女,汉族,河北秦 岛人,经济学博 {.讲师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计量经济、能源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E—mail:zhanglifeng999@ 163.(OIII
· 20·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