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民族考古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谈民族考古学 汪宁生 (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 民族考古学形成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之美国,被视为“新考古学的战斗呐喊”(Meg— 美国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民族考古学的调查研究工作亦于本世纪中叶开始起步,当时中国社会还处 于对外封闭状态,它可说是独立发生的。由于长期与世界学术潮流脱节,不能借鉴外面 的经验,它至今还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准备,是一块有待开拓的新园地。 关于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古老传统、历史及其初步发展,过去笔者及其他学者已有介 绍(汪宁生,1989I蔡葵,1992)。本文仅对当前存在问题及未来努力方向再作简短陈述。 中国民族考古学当翦存在问题主要是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所选择的课题,偏重于出 土器物本身用途和制作方法之研究。关于社会和文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虽已有个别人 作尝试性探讨,尚未能得到普遍关注。 根据欧美学者的经验,民族考古学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很多领域。即 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些正是中国考古学必将遇到的问题),亦可以此方法进行探讨。兹 分为五个方面介绍于下. 1.技术和制造 这是民族考古学最早研究的课题,但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仅研究技术本身,而着重 探讨技术与社会之关系。例如,关于制陶的民族考古学研究,不仅要记录制陶术,还要 弄清陶器是分散生产还是集中生产,是专业化产品还是家庭副业产品以及工匠地位,市 场和交换等。在这些方面,国内傣族制陶可以提供很多新鲜材料,补充或更正过去的看 法。如傣族制陶虽由各户分散生产,而烧陶却是集中进行,一个村落常有几个陶窑并列, 以备各户联合烧陶之用。故远古遗址若有陶窑的集中分布,未必如某些论著所说,即能 反映“制陶作坊”的存在。又如西双版纳傣族陶器销售于广大地区,为很多民族(布朗、 爱伲、基诺等)所使用。故同一风格陶器之分布,未必如某些论著所想象,能代表某一 族群或某一文化之区域。 · 即对技术本身,亦要求观察入微.提示新知。对南美Yanomamo人砍树进行民族考 古学调查表明,不同工具和不同砍伐方法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考古发现中的木料,据其 末端断裂痕即可复原当时砍伐的情况(Carneiro,1979)。这些均值得我们参考。 2.生计 生计,即人们如何从事食物生产.自古至今都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复原史前 或古代的生计方面,民族考古学的方法起着重要作用。过去一些说法,已由对“活的社 会”的深入研究而得到更正。 采集(包括拣取贝类、鸟蛋等)比起狩猎来危险较小,可靠性较大,故很少有狩猎 经济能脱离采集而单独存在。据研究,离赤道愈近地区,人们对采集依赖性愈大。采集 和狩猎乃一种经济类型。我国过去发掘研究石器时代遗址时,对如何复原采集经济重视 不够。 从事采集和狩猎的人们经常处于游徙状态,在不同季节会从事不同的生计,留下不 同的遗物和遗迹,面貌可以全不相同。回忆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岛参观不列颠哥伦比亚 博物馆,那里陈列美洲西北岸印第安人的一支Soonich人文物,其村落仅供冬季居住,其 他季节则出外露营从事采集,不同季节居住地有不同装备,将来便会留下不同的考古遗 址。若不细加分析,极易错分为不同经济类型或文化。这也是石器时代考古要注意的问 题。 游牧活动常与其他生计相结合。在考古学上如何识别游牧经济,至今还在探索之中。 牧人留下的遗址必具备下列特征:(1)遗址必然位于季节性迁徙路线之上,附近必有放 牧地}(2)遗址必然呈现在每年相同季节曾反复占用的迹象;(3)住所必然是非长久性 的帐蓬和遮蔽所之类.易于拆除和重建;(4)住所必然成群的排列,可供组成一个放牧 单位几个家庭居住;(5)由于游牧也离不开采集,家畜骨骼必和野生植物籽种同时存在; (6)储存设备及植物籽实加工工具的发现;等等(H01e,1980)。在中国北方及西北广大 地区自古至今有不少游牧民族来往移动,材料至为丰富,假如在这里对游牧经济作民族 考古学的调查研究,定能有所发现。 3.社会组织 从考古材料研究社会组织,自来是困难的问题。过去以居住模式、埋葬制度复原亲 属制度、世系传递及人们婚后居住方式等问题,民族考古学已证明其局限性。居住模式 及埋葬制度不是一个社会“实际生活的镜子”(Hodder,1982):例如,不能证明仰韶文 化多人二次合葬墓死者生前都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