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孢粉学与植硅石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一、刖 舀
孢粉学和植硅石分析都是古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孢粉学是以植物的繁殖器官——孢
et
子和花粉(sporespollen)作为研究对象的;而植硅石的分析研究对象是植物的硅化细
胞——植硅石(phytolith)。
花粉分析方法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在30和40年代就已经应用于考古研究之中
日趋完善。孢粉分析已经为许多考古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确定考古遗址各文化层及地层的相对年代}(2)了解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变
迁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活动及
其发展状况,如农作物起源及其扩散。
植硅石,又称植物蛋白石、蛋白石植石或植物硅酸体,是产生于植物中的具有各种
形状和大小的含水非晶质二氧化硅矿物颗粒。二氧化硅是土壤和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在
地下水中溶解较多,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单硅酸;它经地下水可被带入植物根系,被植物
体吸收。植物体在蒸发过程中就使得二氧化硅最终以蛋白石的形式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
沉淀下来。当植物体死亡、腐烂后,植硅石可以在土壤中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植硅石分析尽管在20年代就被德国植物学家应用于考古学中(Edman&Soder。
berg,1929),用于鉴定陶片碎屑中的水稻遗存;但是,直到70年代它才被考古学界重视.
(Phytolitharien
Newsletter),1988年成立“植硅石研究协会”,同年出版了植硅石研究的
第一本系统专著:《植硅石分析:在考古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作者:Dolores
Piperno),
1992年出版了《考古与博物学进展丛书第一辑:植硅石的系统分类》(主编:G.Rapp和
S.Mulholland)。植硅石分析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虽是近几年的事,但其发展潜力很大。
二、研究方法与原理简介
1.野外工作方法
在考古遗址发掘过程中,要有总体规划,采集的孢粉和植硅石分析样品要能代表一
定环境下未受污染的标本。采集样品的方式有柱式采样、水平采样和槽式采样。选择哪
种方式采样取决于分析的目的和遗址的类型。通常,植硅石分析的采样方式与孢粉分析
的采样方式差异不大,因为植硅石与孢子、花粉在沉积、埋藏和沉积后等方面具有一些
同样的过程;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生产和扩散特点方面:许多考古植硅石记录
代表高度地方性的、原地植物的腐烂,而许多花粉记录可能是从遗址以外的地方吹过来
的#另外,烧过的土壤中花粉很少,而植硅石会很多。关于野外采样的详细介绍可参考
姜钦华和王宪曾(1993)、周昆叔(1975)的文章。
除了考古采样计划以外,在考古研究地区还应有取岩心计划,即从湖泊、沼泽或泥
塘中提取地质样品。这些可为我们提供有关过去植被分布、人与土地相互作用等方面的
宝贵信息;而考古样品在这方面仅能提供有限的、甚至有点偏差的信息,这是因为人类
活动对遗址区植物沉积有一定的影响。
2.室内研究方法
一般采用常用的酸、碱处理方法,然后用重液分选来提取孢粉和植硅石,用甘油胶
制片。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孢粉和植硅石都需要统计200至500粒,从而可
用统计方法来解释,以恢复古植被面貌和古气候,获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文化信息。孢
粉和植硅石的鉴定需要参考现代孢粉及现代植硅石的图版照片和玻片。
三、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I.恢复过去人类生活的环境
考古遗址的孢粉和植硅石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解过去人类生活的环境;但是,
古环境恢复的理想样品应该是采自于遗址以外相对未受干扰的沉积物即自然沉积剖面。
在考古遗址中,有些孢粉与植硅石能够反映古环境信息,而另一些则反映文化活动信息。
孙湘君等(1981)运用孢粉分析方法研究了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得出结论:河姆渡
文化期(6800--5600B.P.)当地的古植被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发育,林下多热带蕨
类;当时的古气候较现今更温暖湿润;当时的水稻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这充分表明了
孢粉分析的古环境和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