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多态性研究及其在种下分类上的应用.docVIP

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多态性研究及其在种下分类上的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多态性研究及其在种下分类上的应用 摘要: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全细胞脂肪酸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测出其含量最高的三种脂肪酸是7—十六碳烯酸(21%~34%),十六烷酸(21%~32%)和7—十八碳烯酸(12%~23%)。利用LGS软件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全细胞脂肪酸色谱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聚成三类:亚种Ⅰ、亚种Ⅱ和亚种Ⅲ。亚种Ⅰ为无致病性菌株,亚种Ⅲ为强致病性菌株,亚种Ⅱ为过渡性菌株。细菌全细胞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与其致病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细菌全细胞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可以作为细菌化学分类法的依据。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气相色谱;亚种 Study on Polymorphism of Fatty Acid from Ralstonia solanacearum and Its Classificatory Application on Subspecies Abstract: Whole-cell fatty acids of 40 Ralstonia solanacearum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16:1Δ7(21%~34%),C16:0(21%~32%) and C18:1Δ7(12%~23%) were the most plentiful fatty acids in the bacterium. Clustered the results of gas chromatogram analysis on the whole-cell fatty acid from 40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y LGS software, three strains were present: subspecies Ⅰ (avirulent strain), subspecies Ⅱ (transition-virulent strain) and subspecies Ⅲ (virulent strain). There was an obvious relativity between the virulence of the bacterium and the kinds and quantity of whole-cell fatty acids,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for chemistry taxonomy of bacteria. Key words: Ralstonia solanacearum; fatty acid; gas chromatogram; subspecies 脂肪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成分之一,在细胞中绝大部分脂肪酸以结合形式存在,构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脂类,它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形式;作为细胞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族特异性和细胞免疫等有密切关系;具有生物活性的某些维生素和激素,也是脂类物质。 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青枯雷尔氏菌可危害几百种植物,造成农林业生产巨大经济损失[1]。青枯雷尔氏菌菌株种类很多,在寄主范围、地理分布、致病特征、流行特征、种下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多态性[2]。青枯雷尔氏菌的种下分化复杂,鉴定方法主要从生理方面、生化型、血清型、溶源型、致病型、基因型等等方面研究。脂肪酸是微生物细胞组分中一种稳定而富有的重要成分,它和细菌的遗传变异、毒力、耐药性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3]。现代微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菌的细胞结构中普遍含有的脂肪酸成分与细菌的DNA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各种细菌具有其特征性的细胞脂肪酸指纹图谱[4]。因此,可以把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作为化学分类法的依据,对青枯雷尔氏菌进行种下分类。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快速、灵敏、准确的检出细菌细胞内的脂肪酸,并可通过计算机的运用而使分类达到数据化、自动化。本文对41株青枯雷尔氏菌全细胞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并从脂肪酸含量方面对其种下分类(亚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由福建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菌种库提供,共40株 1.1.2 仪器:气相色谱系统采用的是美国Agilent 6890型(Agilent Chromatograph: GC),包括全自动进样装置、石英毛细管柱及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软件应用美国MIDI公司开发的基于细菌细胞脂肪酸成分鉴定细菌的软件MIS4.5(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和 LGS4.5(Libra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