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通报》在线预览版
无机纳米粒子在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古宁宇 李超 张荣斌
(南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南昌 330031)
摘 要 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已经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复合化是有效提高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性能
的有效手段。本文从纳米粒子掺杂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无机纳米粒子对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体系的离子电导率、锂
离子迁移数的影响,并介绍了四种初步解释了无机纳米粒子在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中的作用的机理;讨论了无机纳米粒子
对CPE 体系/ 电极界面稳定及相容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无机纳米粒子掺杂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的三个热点方向。
关键词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无机纳米粒子 离子电导率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in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
Gu Ningyu , Li Chao, Zhang Rongb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School of Scienc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Abstract Polymer electrolyt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hot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at present.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on th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CPE) is reviewed. Four different models are applied
to explain the improvements of ionic conductivity and lithium ion transference number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dditions of
inorganic nano particles.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on the properties of CPE/electrode interface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Polymer electrolytes, Nano-particles, Ionic conductivity
自20世纪70年代Wright等[1]发现聚氧化乙烯(PEO)与碱金属盐的络合物具有离子导电性以及Armand
等[2]提出可将PEO用于锂电池的电解质以来,PEO-LiX体系聚合物电解质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研
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PEO常温下具很好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可以避免液体电解质的易
泄露、高温易分解、界面极化严重等诸多弊端[3~5],但由于PEO常温下链段较为规整,电导率较低,限
制了其应用发展。其后,人们开发了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
等[6]为基质的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聚合物电解质最突出的问题是常温下体系结
-3S/cm电导率。另一个
晶度比较高,非晶型态比率较小,电导率较低,无法达到实际应用所需要的1×10
问题是界面稳定性较差,容易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使锂离子在沉积-溶解过程中电流分布不均,
生成枝晶,影响到电池的循环性能和电流密度[7,8] 。为此人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改善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
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在聚合物电解质体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包装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 云南省昭通市2025届中考 数学模拟试卷.docx VIP
- xxx30兆瓦特许权光伏电站职业病危害控制效评价报告书.doc VIP
- 八年级信息科技第一章《从感知到物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VIP
- 合同能源节能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df VIP
- 票据业务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SEMI E30-1103(完整中文版本).pdf
- 05SFG04-钢结构装配式防倒塌棚架结构设计图集.pdf VIP
- 2018年下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题及参考答案.pdf VIP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