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docVIP

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 郑雪芳1,刘波1,蓝江林1,苏明星1, 卢舒娴1,朱昌雄2,关雄3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 350003;2、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3、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2)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大肠杆菌及基毒素基因的数量分布变化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的生物防治作用。【方法】分离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的大肠杆菌,利用PCR扩增特异性UdiA基因来鉴定检测大肠杆菌,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构建大肠杆菌种群分布的动态模型,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结果】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19株,从这些菌株中检测出59株携带大肠杆菌毒素基因8种,其中1个月的基质垫层的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2.47%,其次是7个月的基质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为16.50%,9个月基质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低为4.23%。大肠杆菌在微生物发酵床基质垫层种群数量时间变化规律为: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种群数量逐步减少;种群数量空间变化规律为:在表层(第1层0~10cm) 和底层(第4层60~70cm)分布量最大,在第2层(20~30cm)分布量最少。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与之类似。从构建的大肠杆菌种群分布动态模型可以看出,基质垫层第1层(y=169.67x-1.0137)和第3层(y=313.11x-2.1885)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指数线性方程分布,第2层(y=0.1006x3-2.3733x2+16.094x-22.454)和第4层(y=0.3159 x3+6.0913x2-35.634x+79.513)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一元三次方程分布,基质垫层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基质垫层使用后期(第9个月)比使用初期(第1个月)大肠杆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67.45%~96.53%,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能起到显著的生物防治作用。【结论】微生物发酵床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特别是携带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的生长,其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生物防治;大肠杆菌;毒素基因。 Study on the biocontrol effects of microbial-fermentation bed on the pig pathogen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piggery ZHENG Xuefang1, LIU Bo1*, LAN Jianglin1,SHU Mingxing1, LU Shuxian1, ZHU Changxiong2, GUAN Xiong3 (Agricultural Bio-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jian Fuzhou 350003;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3. Key Laboratory of Bio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zhou 3500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esent paper dealt with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it’s virulent genes in the stroma cushion of piggery to clear the biocontrol effects of microbial-fermentation bed on E. coli.【Method】E. coli isolated from the different period in each layer of the stroma cushion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eosin methylene blue (EMB) medium. Polymerase chain r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