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及其衍生物对生物分子的识别研究进展.pdfVIP

卟啉及其衍生物对生物分子的识别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8卷 第9期 应 用 化 学 Vo1.28Iss.9 2011年9月 CHINESEJOURNALOFAPPUED CHEMISTRY Sep.2011 卟啉及其衍生物对生物分子的识别研究进展 侯长军” 张玉婵。 黄 舜。 刘 振。 沈才洪 张宿义 霍丹群。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 4Ooo44;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泸州) 摘 要 卟啉及其衍生物作为主体分子对生物分子的识别具有独特的优点:分子结构多样、形状选择、稳定性 好和敏感性高等。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卟啉对 DNA、氨基酸、醌和胺等的分子识别研究进展。 关键词 卟啉,分子识别 ,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0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0518(2011)09-.0977-09 DOI:10.3724/SP.J.1095.2011.00579 生物传感器自2O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提高传感器的选择性,寻找新的具 有高选择性的生物分子识别材料已成为现代传感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卟啉及其衍生物种类繁 多,自身结构特殊,不仅具有丰富的电化学和光化学性质,还具有十分有趣的分子识别现象。卟啉及其 衍生物尤其是金属卟啉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及氨基或羟基,可与氨基酸等生命物质结合组成主客体分 子进行有效的分子识别。在生物化学中也常用于分子识别,如金属卟啉能对多种有机和生物分子进行 识别。本文综述了卟啉作为生物分子识别材料的研究进展。 1 卟啉分子识别 1.1 卟啉对 DNA 的识别 从 1979年Fiel等…证实水溶性四一(4一甲基吡啶基)卟啉及其金属衍生物能嵌入DNA的碱基以后, 人们开始以水溶性卟啉为模型化合物,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研究它们与DNA或RNA的相互作用。研 究发现,在适当条件下,金属卟啉可形成具有氧化活性的Fe—O中间体,或通过分子 内氢键 ,甚至其它 非共价键的方式与DNA结合,这对 DNA定位断裂、癌症的基因治疗、大片段基因的分子识别和基因免 疫印迹分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l2引。DNA和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征,对进一步洞悉分子识别 的机制相当重要 。光学研究 表明,TMPyP(5,10,15,20一四(Ⅳ-甲基吡啶酮4一烃基)-21H,23H一卟啉, Scheme1)与 自身互补双链 DNA的d(GCTrAAGC)的1TIAA区域结合,结合常数为2.5×10。L/mol,化 学计量比为 1:1。通过Soret带红移(422—440nm)和同时产生的高的减色效应 (约50%)表明了卟啉 TMPyP的n.体系与 d(GCTYAAGC)的相互作用。分子间核欧沃豪斯 (NOE)效应连接性观察进一步证 实TMPyP与d(GCTIAAGC)富含AT区域大沟处的分子结合模型。这种分子识别机制与药物设计高度 相关。 有报道 称NiTPPS(一种带有4个阴离子的镍 (1I)中位一四(4一磺酸基苯基)卟啉,Scheme2)能对 Z.DNA识别检测 。用聚(dG.dC)作为右手螺旋的B.DNA转换成左手螺旋的Z—DNA的可调节骨架,把 精胺作为诱导剂诱导Z—DNA构象的形成。圆二色谱 (CD)检测发现,当右旋 B一结构存在时,约400nm 处观察不到诱导循环二向色性 (ICD)的信号 ;而左旋 Z一结构存在时,出现了一个强的负激发偶联的CD 2010.10-06收稿,2010—12-29修回 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30070569)资助项 目,重庆 市科 委攻 关项 目(2008AC7037),重庆 大学 研 究生 创新 团 队 (200909B1008),重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201005B1A0010337)资助项 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 (CQUCX—G-2007)资助项 目 通讯联系人:侯长军,教授 ;Tel:023Fax:023E-mail:houcj@cqu.edu.cn;研究方向:生物材料、生化传感器等 应 用 化 学 第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