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的思考和制度设计.pdf

对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的思考和制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的思考和制度设计 顾 文 我国 刑法 第lOO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 单位报告 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现行部分行政法规中对有过刑事犯罪记录的人员从事某 类行业或者担任一定职位也明确做出了禁止性规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构 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央政法委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最高法在 (人《 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2009—2013) 中提出配合有关部门有条件地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 记录消灭制度的意见后,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的探索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 开展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工作的现实意义 虽然目前对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的概念、外延和 内涵意见纷呈,但是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前科 消灭制度。前科消灭在世界各国刑法典中,提法不尽一致,或者称为复权 ,或者称为刑罚失效,或者称 为注销记录,或者称为前科消灭。总之,它们都是指曾被定罪或者判刑的人,在具备法定条件时,注销 其犯罪记录的制度。①由于该制度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积极的作用,成为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 和趋势。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对未成年人而言,以立法形式建立轻罪记录消灭制度具 有重要意义。 (一)符合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影响正常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与破坏,其 自身 也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歧视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遇到很多难 以想象的困难。建立未成年人 刑事犯罪轻罪记录消灭制度 ,一方面可以减轻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忘掉过去,树立重新做 人的勇气和信心,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另一方面,可 以使未成年人平等地享受各种权利 和机会,为其复归社会创造一个 良好的人文环境,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正常实现 。 (二)符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57条规定:“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 学、就业不受歧视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48条规定:“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 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 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同时,我国签署的1984年 (联《合国未成 年人司法最低限度 第2l条第2款规定:“少年犯罪的档案不得在其后的成人诉讼案中加以引用”。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政法规中却对 曾经有过刑事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设置了需要报告 犯罪处罚情况的义务和禁止从事某类行业的规定。如 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 警察 法 等规定,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 教师法 、((会计法 、(商《 业银行法 等也都对从事该行业以及担任一定职务作了禁止性规定;(公《司法 、医师法 、((证券法 中对受过刑事处罚一定期间内不得担任相关职务作出明确规定等。同时,各地实践中,对受过刑事 +作者为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① 房清侠:(前《科消灭制度》,((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83页。 处罚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也有很多歧视性做法和 内部规定。这些导致我国未成年人保护 的相关制度流于形式,在实践中缺乏运行的土壤,亟需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确保受过刑事处罚的 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应享有 的权益。 (三)符合当前司法实践的实际 以上海市检察机关为例,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1.侵犯财产类犯罪多。2007、2008年上海市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盗窃罪、抢劫罪均为受 案总数的第一、第二位,合计分别 占受案总数 66.2%和66.1%。① 2.团伙犯罪多。由于未成年人 自身在体力和智力上存在的限制,加之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认同 感强,往往结伙作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部分被告人是由于到大城市后生活条件窘困而走上 犯罪道路。此外,外来人员常利用地缘关系或亲缘纽带,拉帮结伙,组成联系松散或紧密的团体,成 员依仗人多势众 ,相互壮胆 ,遇到利益冲突会选择用武力解决矛盾 ,从而导致团伙互殴案件增多。国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