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学科类别(传热传质学)
学术会议论文 编号:123592
汽泡合并对核态沸腾热流密度的影响
毕景良,柯道友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100084
联系电话:010Email: bijingliang0126@163.com
摘 要:核态沸腾能产生很大的热流密度,而汽泡合并对热流密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实验采用微加热
片阵列,通过反馈控制电路,加热两组相隔一定位置的加热片并维持其温度为100℃。两组加热片上的汽
泡长到一定大小后碰撞、合并为一个新汽泡并最终脱离。利用高速摄像技术从汽泡的底部对汽泡生长及合
并现象进行观测,并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同步记录不同加热片热流密度。汽泡合并伴随着汽泡界面的变形
及汽泡的滑移,显著增加了汽泡脱离频率和沸腾换热热流密度。
关键词:汽泡合并,核态沸腾,热流密度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速度和性能的快速增长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对大功率器件的要求,电子器件
2
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器件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电子元件的热流密度可高达 100W/cm
甚至更高,在这种背景下,微尺度下的传热传质成为学科热点。传统的冷却方式不能满足
这种微尺度、高热流密度的冷却方式,而沸腾换热由于其高换热系数而得到广泛关注。但
由于沸腾现象的复杂性,现在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来解释沸腾传热的主要机
理。实验是研究沸腾换热机理的有效手段[1-4]。目前关于沸腾换热的研究多是关于单汽泡
生长换热机理的研究,并且很难从微观上测量汽泡底部热流密度分布。本文采用两组微加
热片,在100 C 的壁面温度下,产生出两个相邻的汽泡并使之发生合并反应,用高速相机°
记录汽泡的动态行为,并同时测量汽泡下面不同位置加热片的热流密度,从而判断汽泡合
并对汽泡底部不同位置热流密度的影响。
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加热片温度控制
图1 所示是本实验用到的加热片组合,每个加热片大小约为0.1 mm ×0.1mm 。每个加
热片都被一个独立的反馈电路控制,电路用了惠斯通电桥平衡原理,通过桥路的反馈作
用,能起到将加热片的温度控制在一个稳定值上的作用。实验共采用了两组加热片,B 组
和E 组,B 组里有10 个加热片设为 100℃,E 组有12 个加热片设为 100℃。其余加热片均
设为室温。如图 1 所示,加热温度为 100℃的加热片以深色标出,加热温度为室温的加热
片以浅色标出。加热片由钛丝组成,其阻值随温度呈近似线性变化,其关系式为:
Rh R0 [1=+α(T −T0 )] 式(1)
图1加热片分布图
2.2沸腾实验装置及方法
图2 所示是本实验需要的沸腾实验装置。选用 FC-72 作为沸腾工质,其化学式为
C6 F14 。选用这种液体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润湿性很好,使汽泡核化的凹坑直径远小于0.1 μ
m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不导电,可以使每个加热片能够独立控制,而不会互相串联。汽
泡的生长、运动形态由CCD 相机拍摄、记录,拍摄速度为 1000 帧/秒。加热片两端的电压
由数据采集器USB1616-HS 获得,其数据采集速率为1000Hz。热流密度数据由加热片两端
的电压计算出来,公式是:
q′′ (V 2 R) A 式(2)
图2 实验装置图
2.3数据处理
加热片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用于沸腾换热,一部分用于自然对流换热,另一部分传导给
周围的加热片及加热片阵列下的衬底。利用公式2 计算出来的热流密度是总热流密度,为
了得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CuOSiO2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发光特性分析.pdf
- CuOZnOCeO2Al2O3水煤气变换活性及其表面形貌网络特征分析.pdf
- CuSCN薄膜的室温液相沉积及其光学性能.pdf
- Dy对NbNb5Si3共晶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pdf
- ECAP工艺对TiA13PAl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pdf
- Er3Yb3共掺杂ZnO粉末的上转换发光特性.pdf
- Fe3TiO2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可见光响应性能.pdf
- FREEDM微型电网及其继电保护研究.pdf
- FTIR和XPS光谱分析CoVO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活性氧物种.pdf
- Gd掺杂对PZT薄膜介电性能及极化行为的影响.pdf
- 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pptx
- 西南财经大学《高等数学下》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 2025年湖南省岳阳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学生专用.docx
- 四川警察学院《高等数学下》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下》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 AB RSlogix500编程步骤课程.ppt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下》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下》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 2025年湖南省怀化市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完整版.docx
- 攀枝花学院《高等数学下》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