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汉魏诗歌与“汉音”“魏响”
黄 志 浩
(江南大学文学院)
一、小 引
在中国诗学史上,汉魏并称,“三曹”同列,自唐宋以来几成惯语。
至明代胡应麟始有汉、魏异同之论,其在《诗薮·内编》卷一中针对严羽
《沧浪诗话》将“汉魏、盛唐之诗”同列为“第一义”的论点表示不满:
汉人诗不可句摘者,章法浑成,句意联属,通篇高妙,无一芜
蔓,不着浮靡故耳。子桓兄弟努力前规,章法句意,顿自悬殊,平调
颇多,丽语错出。王、刘以降,敷衍成篇。仲宣之淳,公干之峭,似
有可称,然所得汉人气象音节耳,精言妙解,求之邈如。严氏往往
汉魏并称,非笃论也。①
顺着胡氏之论,许学夷《诗源辩体》遂有“汉魏辩”一卷,对于胡应麟所论
又有别见:“汉魏五言,沧浪见其同而不见其异,元瑞见其异而不见其
同。愚按:魏之于汉,同者十之三,异者十之七,同者为正,而异者始变
矣。”②其实在复古主义的情结上,胡、许两氏略无二致,许氏只是稍作
调整而已。至明末清初,陈祚明之《采菽堂古诗选》又在胡、许之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卷五)之断语,陈氏此论
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第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②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第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魏诗歌与“汉音”“魏响”·139·
又为后来的沈德潜所承袭:“盂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
从此“汉音”、“魏响”之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来明人开始认
识到汉魏诗歌之不同是其一大创获,但是传统的复古主义思潮,又使他
们的关注点或在“扬汉抑魏”上,或在“三曹”等人诗风的辨别与孰优孰
劣之不同评价上,胡应麟、陈祚明、沈德潜等均是如此;许学夷虽然已经
涉及汉诗与魏诗在创作上的差异,但在汉魏诗人的评价上,与前三人并
无实质性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如陈祚明、沈德潜已认为曹操的诗
歌是“汉音”了,但一到具体选诗,则又将曹操列于魏诗之首,表现出对
曹操诗歌定位的矛盾状态。这种状态其实在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论
述中也客观存在着。
事实上,对“三曹”及其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诗
歌史的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之焦点。古代诗学的研究,固然应当
充分考虑到对传统诗论的继承与吸收,但是,既然任何历史都是当代
史,更何况由于时代的不同及其理论观念的差异,我们与古人在价值取
向、审美观念上都已大异其趣,故而对古人的相关诗论,应该作重新的
考量。现在我们将“汉音”与“魏响”作为汉魏诗歌风貌的两端,探索建
安时期的诗歌是如何逐渐地与音乐相疏离,并取得作为语言艺术的独
立文体品格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新审视“三曹”及其邺下诗人
在文学自觉转折期的历史面目及其创作价值。
二、孟德全是汉音
一、血1司墨土^E,火曰
曹操,字孟德,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
“魏武帝”的基础,但终其一生,称其主要活动在东汉末年是没有问题
的。他现存乐府歌辞20首左右,受歌辞性质的决定,其作品风格以质
朴自然,以气取胜为特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固然可以有
多方面的表征,但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换言之,也
①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第103页,中华书局1978年版。
·140·谁是诗中疏凿手
就是应以文人的案头之作的出现为起点。严格说来,曹操还只是个乐
府歌辞的创作者,而不是纯粹的诗人,他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
律之美的综合体。从其整个创作来看,也只能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
曹操乐府歌辞的写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取得了超过同类作家的
成就,对此古今并无疑义。但要称他“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则大
可商榷。譬如,沈德潜在《古诗源》卷五中就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
曹公。”这也为今天的部分研究者所乐用。其实,以乐府旧题而写时事,
并非始于曹操。《宋书·乐志》云:“汉武帝虽颇造新诗歌,然不以光扬
祖考、崇述正德为先,但多咏祭祀、见事及其祥瑞而已。商、周《雅》、
《颂》之体阙焉。”①可见西汉乐府就已经有以原乐府题写眼前“见事”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