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概况与展望.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概况与展望 苗建民段鸿莺 李媛康葆强(故宫博物院) 陈铁梅(北京大学) 引 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中,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科学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两支重要的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在陈万里、 孙瀛洲、冯先铭、耿宝昌等前辈的带领下,利用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古陶 瓷的窑口、年代及真伪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发表学术性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古陶瓷图录及专著80多本,考察古 陶瓷窑址140多处。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则在周仁、李家治、陈显求等前辈的领 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古陶瓷进行研究,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至 今为止,已连续主办了7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同时出版了7本《古 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8年由李家治先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 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陶瓷卷》一书…,是对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 成果的集中反映。198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2】一书,是反映 当时古陶瓷研究最高水平的一本重要著作。故宫博物院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在这本著作的编写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先民fL、]在万年以前就初步懂得了陶器的烧制和使 用,其后在经历了长达数千年漫长的选料、制坯、烧制、使用的反复实践之 后,在东汉时期首先在世界上发明了瓷器。从东汉至清代近两千年的瓷器发 展过程中,经历了在品种上的种种创新和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古陶瓷作为古 代历史文化和科技水平的载体,记录了上述不同时期胎釉原料配方的改变、 烧制温度的提高、瓷器新品种的问世、器物造型的变化等,所含信息十分丰 富。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款识等,无不与当时社会经济水平、文化发 展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有关。所用原料、制胎方法、釉的配方、烧制温度 和气氛、支烧方式等有关的工艺技术,又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掌握技术的能力有关。任何一种单一的学科、单一的 方法对古陶瓷研究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出现偏颇。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对古 陶瓷所含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需要人文科学方法与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 需要各种学科、各种知识、各种方法的交又运用,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科 技工作者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 1 200sgloE0日,故宫博物院将度过它自成立以来第跚个周年幺己念日 [史11》篙箬薯溜≮凳娄 届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以及下设的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也将宣 2]冯先铭等主编:“中国陶瓷 告成立。它标志着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将从根本上改变几十年来基本 史》,文物出版社,1982。 上是人文科学方法、科学技术方法单学科研究的状况。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 研究从此将步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呈现一种多学科结合对古陶瓷开展全面 研究的新局面。藉此机会,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几十年来古陶瓷研究工作 的回顾、通过对国内外科学技术方法在古陶瓷研究中所发挥作用的分析、归 纳和整理,讨论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未来科研工作的方向,对 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 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古陶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 (一)古陶瓷窑址考察与古陶瓷研究 1.古陶瓷窑址考察的先驱者 陈万里先生生于1892年,是我国古陶瓷窑址考察的先驱者。为了研究青 瓷,早在1928年陈先生便对浙江省的龙泉窑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曾八次考察 龙泉窑、七次考察绍兴窑,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古瓷窑和古陶瓷残片的第一手 资料,为青瓷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对这些器物残片的特征进行 排比、对器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

文档评论(0)

在水一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