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发展脉络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文学发展脉络 香港简介 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侧,原属于广东省东莞县,后划归宝安县。这个原来只有几千人口的海岛渔村,是渔民寄泊的荒凉岛屿,常有海盗出没。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成为英殖民地。历经百年沧桑,现已发展为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有1095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高度现代的商业大都会。香港是当今世界十大商埠之一,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二大货柜码头,因此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香港文学发展历程 香港文学是近代以来随着香港开埠,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在这一特定区域、特定时间里,不断与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学思潮交会、冲撞、融合,经历了与内地文学的互相延伸到独立品格的追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特征的中国文学的分支。它以衍自母体又区别于母题的独特性,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一、香港旧文学 从1874年王韬合办《循环日报》并创办该报副刊开始,1900年创刊的《中国日报》开辟“鼓吹录”副刊,1903年创刊的《世界公益报》开辟 “无所谓”副刊,这些副刊对催生香港新文学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当时的香港文学还是由内地迁到香港的非本土文人移植来的,主要是消遣、趣味主义和鸳鸯蝴蝶派等旧派作品。1919年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在大陆开展时,统治香港文坛的仍然是原来的旧文化势力,再加上避居香港的晚清遗老,他们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新文化在香港的传播和发展 。 二:香港新文学 (一)萌芽开拓期 ——抗战前期(1937.7.7—1939.3.25) 北伐战争的胜利 ,国内新文学运动已经蓬勃发展,作品渐次输入香港,鲁迅亲临香港演讲,对香港文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随后出现了“香港文学第一燕的《伴侣》,并由此产生了《铁马》、《红豆》等优秀期刊。黄天石、张吻冰、侣伦、谢晨光、龙秀实、黄谷柳等大批新文学作家走上文坛。总之 ,香港文学发展到1937年,已经基本上走完了复杂的转变过程。 抗战前期香港文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1.复刊和新办的一批鼓吹抗战文艺和刊载抗战文学作品的文艺杂志、报纸副刊,成为抗战文艺运动在香港开展的有力支柱。 2.诗歌和戏剧运动蓬勃兴起 。 3.在理论上大力促进文学与时代与战斗的人生紧密结合。 4.从文学创作来看,形成了一支经常写稿的核心队伍,杜埃、林焕平、袁水拍等便是台柱。 萌芽开拓期 ——抗战时期(1939.3.26—1941.12.8) 抗战爆发以后,大批文化人南下香港。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暂时寄寓香港或把香港当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夏衍、胡风等;二是部分作家虽也是暂寄寓性质,但居港时间较长,而且创作了有影响的作品,如矛盾、戴望舒等;三是由暂寓转为长住,在香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的,如许地山、萧红、曹聚仁等。大陆作家来港是战时香港文学的一个特殊现象。对香港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时期,香港文学运动又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是开创期,第二是繁荣时期。 开创时期(1937.7-1939.3)在“辟荒”和启蒙的基础上与大陆抗战文学运动相衔接。繁荣时期(1939.3-1941.12)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的成立为标志,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形成。 抗战后期,香港文学运动的明显变化是组织的建立与健全,力量更充实,较前一阶段更具广度、深度和力度。1939年3月26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香港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形成。一批新的报刊出版,如《华商报》、《时代文艺》、《笔谈》、《大众生活》等。它们与原有的进步文艺刊物一起,成为香港文坛具有压倒优势的舆论阵地和文学舞台。 内战时期,香港又一次成为内地作家的避风港,内地作家开展并参与了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萌芽开拓期 ——抗战时期(1939.3.26—1941.12.8) 这一时期香港文学主要特点是: 1.香港生活已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 2.来港作家创作数量、质量并举,获大面积丰收。如茅盾的《腐蚀》,萧红的《呼兰河传》,许地山的《玉官》等。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 评论家纷纷在香港文苑发表作品,如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戴望舒、藏克家等。 4.本土作家的创作也有较大发展。 (二)自立繁荣期 ——转型期 (50-70年代) 50-70年代,香港文学处于转型期,这是香港左右两翼政治力量分化和对峙的时期,也是香港经济从低谷走向起飞的重要转折阶段。50年代,整个文坛主潮向右转,主要宣泄个人哀怨落拓情怀和悲凉心境,透露出鲜明的对大陆新政权怀疑和不满的思想倾向。 60年代现代派崛起。围绕着几个刊物,涌现出阵容可观的作家、批评家与作品。如刘以鬯的《酒徒》,徐訏长篇小说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