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我国传统医学道德思想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制度下的农业大国,医学以中医为主,形成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和方法论。医德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思想的影响,“仁爱”成为医学道德观的核心。主要伦理思想有:舍己救人、生命神圣、生命质量、血缘观念、性道德观念、预防观念等。 一、古代医学伦理学的 形成与发展 中国医学道德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萌发 中国古代医德思想与医学一样,产生于生产劳动实践中。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生活资料匮乏,药、食不分,毒、药不分,导致食物中毒的现象经常发生。医学道德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同步的。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为了“令民知所避就,经常到野地里去“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逐步认识药性,在实践中摸索治疗疾病的方法。神农氏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对象,为病人尽义务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萌芽。 《通鉴外纪》中写到:“民有病疾,未能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帝王世纪》中也有“伏羲画八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的描述。 (一)殷商周时期的医德 《周礼·天宫·医师》中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即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周礼·地官·在司徒》中说:“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五曰宽疾。以本俗六安万民。”这里充分体现了医学的人道思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道德的水平。 周朝时医疗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业记载,此时医学已经分科,有食医(营养调配)、疾医(主治内科)、疡医(主治外科)和兽医等四科 1、远古时代医疗行为中的助人思想 中国传统医德产生于远古时代人与伤病斗争的实践。 助人是中国最早的医德思想。 2、西周时期 “普同一等”思想 《疡医》:“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3、春秋时期儒家推崇的“仁”的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德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德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书,而且还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德内容的医书,《黄帝内经》有 3 篇专门论述医德的文章:《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师传篇》。该书第一次正式阐述了医德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医德经典。 其主要医德思想有: 1.认真传道:“得其人为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 2.强调素质要求: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3.人命至重思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影响。 4.注重现实,反对迷信:“治病必求于本”,“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产病能。拘于鬼神者,不可以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以言至巧。” 5.重视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此丰富的医德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德 主要的医德思想有: 1.明确从医的目的:医者要“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长全,以养其生。” 2.强调严肃认真的态度:医病不能“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3.强调广博精深的知识:“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至哉?”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要求医生“爱人知人”;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德 提出了儒道双修的原则。“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单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中国传统医德的形成 (战国—魏晋) (一)、战国时期朴素的人道主义医德思想。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1、人命至重,不可粗枝大叶。人命至贵,一失不可复得。 2、谦虚好学,广博多识。 3、实事求是,“治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