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引 言……………………………………………………………………………………3
一、研究对象………………………………………………………………………………..3
二、研究现状………………………………………………………………………………..4
三、研究内容………………………………………………………………….…………….5
四、版本依据………………………………………………………………………………..5
第一章安史僭号及其墓志行用………………………………………………7
第一节安史建元僭号的史籍记载…………………………………………………………7
第二节安史僭号的墓志行用情况…………………………………………………………9
一、墓志对于安史僭号的行用…………………………………………………………9
二、僭号“应天行用时间的墓志佐证…………………………………………….10
第三节僭号“载初”行用情状考辨……………………………………………………..13
一、 《贺兰府君夫人豆卢氏墓志》考释…………………………………………….13
二、严庄家族墓志对于“载初”年号未曾行用的佐证…………………………….14
第二章行用安史僭号墓志的类型……………………………………………16
第一节合衬墓志…………………………………………………………………………..16
一、双双卒于战前,乱中进行衬葬………………………………………………….16
二、一方卒于乱中,卒后合衬配偶………………………………………………….18
三、双双卒于乱时,随之举行柑葬………………………………………………….19
第二节归葬墓志…………………………………………………………………………..19
一、叛军控制地域之内的归葬活动………………………………………………….20
二、穿越唐燕势力范围的归葬活动………………………………………………….21
第三节权厝墓志…………………………………………………………………………..21
一、归葬路途受阻…………………………………………………………………….21
二、至亲无法主丧…………………………………………………………………….23
三、未及占卜宅兆…………………………………………………………………….23
第三章行用安史僭号墓志的表情达意………………………………………24
第一节动乱裹挟下的叹亡伤悼…………………………………………………………一24
一、至亲撰文中的叹亡伤悼………………………………………………………….24
二、请托撰文中的叹亡伤悼………………………………………………………….25
第二节陷身伪廷者的含混隐讳…………………………………………………………..26
一、志主死因的含混表达…………………………………………………………….26
二、丧家立场的隐讳表露…………………………………………………………….27
第三节隐曲记述间的心灵自赎…………………………………………………………..28
一、陷贼者白洁之意的直接传递…………………………………………………….29
二、仕伪者苦恨情感的隐晦表达…………………………………………………….30
第四章行用僭号墓志所见著名文士陷贼行实及心态……………………….34
第一节李史鱼安史乱中行实甄辨………………………………………………………..35
一、对李史鱼撰《马凌虚墓志》的认知…………………………………………….35
二、 《马凌虚墓志》与《李史鱼墓志》的比读…………………………………….38
第二节李华乱间交游及心境考析………………………………………………………..42
一、李华传世墓志作品述略………………………………………………………….42
二、新出李华撰《吉光墓志》释录………………………………………………….43
第三节赵骅仕伪情状与心态新证………………………………………………………..44
一、 《旧唐书》、 《新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