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心理干预措施实验研究――.docVIP

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心理干预措施实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心理干预措施的实验研究―― 以残疾人为例 司琦[1]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 SI Qi 陈红玉[2]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CHEN Hong-yu 刘海群[3] 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 LIU Hai-qun CARDINAL Bradley[4].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USA 黄康[3] 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 HUANG Kang 摘要:本研究随机抽取了322名听障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阶段变化量表》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听障残疾学生的锻炼现状和心理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听障残疾学生修订的《阶段变化量表》信、效度良好;(2)坚持规律性锻炼的听障残疾学生仅占被试的三成;(3)经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锻炼收益((2=0.06)、自我效能((2=0.11)和变化过程((2=0.15)的均值随听障残疾学生所处锻炼阶段的上升呈现上升趋势,但锻炼弊端却没有表现出此趋势。这可能与锻炼弊端的构成,及其随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有关;(4)所有心理因素对听障残疾学生所处锻炼阶段的正确判别率为35.1%;(5)自我效能的高低对听障残疾学生所处锻炼行为阶段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前期众多研究结果相悖。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听障残疾学生对自身参与体育锻炼能力的认识不客观,自我认同存在偏差。本研究为阶段变化模型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部分研究结果与以正常人群为对象所得结果间存在的差异,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听障残疾学生 锻炼 效度检验 锻炼弊端 变化过程 自我效能 论文介绍: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社会科学类)资助项目(QJC070200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90SS08108) 2. 作者简介:司琦(1975~),女,江苏南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锻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Tel: 0571 E-mail: siqi75@。身份证号码 3.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 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310028 (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 (3)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部,浙江 杭州,310017 (4)College of Health and Human Science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 OR. USA 4.作者单位: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前言 众所周知,坚持规律性的锻炼不但与增进健康,减少全因性死亡风险有关,而且还具有促进心理和情绪健康、改善社会关系、增强体适能水平等作用[1]。依据Mokdad等人(2004,2005)的研究结果,每年发生在美国的近一半死亡是可预防的,因为导致这些死亡的大多是可预防、可改变的行为因素。而这些行为中的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导致了2000年一百万可预防性死亡中近71%的死亡[2]。为此,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建议:既使是不存在心脏疾病的健康个体,也应该尽可能每天参加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3]。美国仅有25%的个体符合此标准[4],而我国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有效影响个体的心理变量和相关环境因素,进而影响个体的锻炼行为表现,最终实现增进健康的目的,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干预(intervention)。有效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exercise intervention)是在使用相关理论和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干预本身并不可能直接改变个体的锻炼行为方式,但是它可以通过影响一个或多个锻炼决定因素(determinants),进而影响到锻炼行为本身[1]。目前国外学者进行的与改变行为有关的干预研究众多,不但依据了阶段变化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决策理论、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多种理论;同时还在个人、团体、社区和工作单位等多种层面上进行了尝试[2]。 在上述理论模型中,以阶段变化模型(又称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的锻炼行为干预研究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阶段变化模型认为:行为的改变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要经历一系列性质不同的阶段。因为个体在不同阶段面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