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调研报告正文
摘要:或许我们设计不仅仅是建筑,或者说建筑不仅仅只是建筑。它还承载着这个时代的印记。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任何一个时刻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是一座座藏品丰富的“博物馆”。那当我们以“博物馆”的标签是设计时,我们关心、关注的又该是哪些呢?或许就是整个世界吧!
关键词:博物馆、当地性、多样性、差异、叠加
整个调研报告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是一个实地项目,主要调查研究博物馆的功能流线外,第二部则试图了解当代建筑的多样性发展,以及对本次项目设计的启示。
第一部分
1,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的文化博物园区中部,是园区内的主体建筑,用地面积2.81hm2,总建筑面积28 060m2(地上建筑面积约27 560m2,地下建筑面积9 500m2),容积率1.32,建筑密度35.8%。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处在我国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过渡区位,其地理范围从北至南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等不同的地区组成。地域文化丰富多元:徽风皖韵、建安风骨、老庄哲学、江南风光、黄梅戏曲、革命老区并存,难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和概括。
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理解,结合对建筑基地与城市环境的思考,设计定位逐步清晰: 新馆设计应该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安徽的文化性格兼具北方的雄浑敦厚和南方的温文秀雅,新馆的品相应该呈现端庄厚重、方正平直而又雅致通透、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形象。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体现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时代精神和新型的现代博物展览空间观念,关注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关系的营造,创造新鲜的观展体验。最终,设计立意构思确定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
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3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庭院在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中心突出的位置。取意“四水归堂”,建筑核心部位形成向天开敞的公共大厅,其空间通过一系列转折勾连、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进行多样化的限定。类似于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片墙的引导使公共大厅联动着一系列大、中、小空间与“巷道”,自动扶梯就布置在片墙夹持、天光引导的“窄巷”中,环绕盘旋到达各层空间。
外围的两个圈层是交缠联动的虚实体量。展厅是一系列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构成一个四面通透的方体,确定建筑的基本外轮廓。实体外表面覆盖的纹理抽象于镇馆之宝楚大鼎鼎身的兽面纹,突出远古青铜器般厚重雄浑的分量感;实体通透部位切开的内表面覆盖木质墙板,通感于徽派建筑内部的大小木作界面,雅致亲切。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形成连续转折的虚体体量,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开敞通透的玻璃界面之内坡道穿梭,平台交错,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时常能看到四周的外部景观,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现代观展空间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交流互动的特色在这里充分展现。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参观体验,虚体展示着实体。
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有时是连桥飞跃,有时是平台眺望,有时又是隔着镂花窗隐约可见,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
4个立面忠实表达了空间构成方式,形成可展开的虚实相间连续整体,一气呵成的立体构成手法在大尺度的新区场地中显示出城市密集区域的建筑难以展现的力量,静态方正轮构成的有机统一,无论在车行远观还是步行近观的尺度下,都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标志性形象。
方形体量在西面、西南、西北3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这种空间与心理上层层渐进的仪式感、有意延长的期待感,借鉴了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一个徽州村落的体验。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主体建筑南面次入口也设置了折形的小引桥,加强了建筑体量锚固于场地上的效果。基座与引桥一律采用中性亚光的灰调材质。
第二部分
19世纪末,索维尔提出了的“二元对立”概念。“二元对立”包括正与反、加与减、中心与边缘、重点与次要、美与丑、先验与经验等。这些基本的哲学概念曾长时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