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真题演练+模拟演练:专题二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回眸与历史人物及封建盛世 模拟训练2(含讲解).docVIP

2012届高考历史真题演练+模拟演练:专题二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回眸与历史人物及封建盛世 模拟训练2(含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届高考历史真题演练+模拟演练:专题二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回眸与历史人物及封建盛世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共同目的是(  ) A.尊王攘夷 B.革新制度 C.统一国家 D.争雄称霸 解析:A项是春秋时期齐国所打旗号,B、C两项是战国时期变法目的,只有D项是共同目的。 答案:D 2.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材料中店主不仅知道商鞅颁布的变法令,而且能够依照法令行事,说明变法深入人心,所以A项是正确的;B项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不存在的;C、D两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结果不符。 答案:A 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解析:从保甲法的内容看,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一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二是为了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寇乱”的理解。古代封建统治者把农民起义者称为“寇”或“贼”,“寇乱”指农民起义。因此应该选A。 答案:A 4.“(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  ) ①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②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吏缘为奸 ③王安石变法使国家的财富大量增长,影响了人民生活 ④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王安石变法“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却使“公私皆病矣”,所以并没有使国家获得利益。“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表明人民负担加重。 答案:D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多次与回纥和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和医药、技术书籍;唐太宗在击败了东突厥后,对其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任命其首领为都督;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的是唐玄宗,不是唐太宗;多次与回纥和亲的是唐肃宗,不是唐太宗。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宋史·苏辙传》 材料2:“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3: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乱(靖康之变)。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4:(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 (1)材料1、2是围绕王安石变法的哪一具体措施展开的议论?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有何相同之处?你如何评价这一措施? (2)你赞成材料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吗?说出你的理由。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试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课本中对王安石变法已有明确的评价,回答问题时应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回答第(3)问时,应将梁启超的观点放在戊戌变法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来评价。 答案:(1)青苗法。都是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青苗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即国家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百姓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2)不赞成。因为他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甚至认为王安石变法直接导致北宋灭亡。事实上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有利于巩固政权。北宋灭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主要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