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地球物理2011
(10)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
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面波层析成像结果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Ordos
inferred from Rayleigh-wave tomography
395
李多1周仕勇1
冯永革1
陈永顺1姜明明2
Li Du01
Zhou Shiyon91
Feng Y.G
1
Chen Y Johnl
Jiang
M.M.2
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北京10087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鄂尔多斯块体起源于古老的中朝地台。古生代时构造环境稳定,中生代时经历了造山运动使得中部的
太行山、燕山隆起。新生代时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下插,古老的华北克拉通遭到破坏,鄂尔多斯块体与
周围板块分离,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带。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稳定,几乎没有褶皱和断裂,而周围的一系
列新生代断陷带的构造环境十分活跃,时常发生地震,历史上环鄂尔多斯块体周沿的断陷盆地及断陷带发
生过多次8.0级以上强震。近年来,华北克拉通的活化和改造的问题吸引了全世界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
的极大兴趣(Zhao,Zheng et a1.2007;Chen,Wang et a1.2008)
双平面波干涉法建立在非平面波理论基础之上,是对传统面波方法的有效改进。前人的很多工作已经证
实双平面层析成像可以很好的拟合大部分的面波波场能量,对于研究水平层状面上的速度结构,进而研究地
球深部构造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华北克拉通项目的一部分,北京大学于2007年8月-2009年7月在山西地
堑处开展了2维流动台站的观测,这一观测资料对于分析这一地区的地球深部构造具有重要的帮助。另外,
我们又选取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鄂尔多斯地区分布的69个台站在2007年9月一2009年10月的连续性宽
频带地震波形数据,应用双平面波干涉法,得到了该地区20s~125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在此
基础上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根据数据的质量和台网的分布,本文研究的瑞利波相速度图在
空间分辨率为200km,其中鄂尔多斯中南部和山西断陷带的分辨率最高,北部和南部的分辨率相对较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岩石圈稳定,大部分地区的深度超过200kin。在块体的西
南部存在减薄的现象,可能与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的挤压有关。而在块体周围,即山西断陷带、河套断陷
带等拉张断陷的地区,存在明显的岩石圈减薄,且伴随地幔物质上涌。鄂尔多斯块体西南部,即青藏高原
板块推覆挤压处,岩石圈的低速异常明显。青藏高原的挤压造成了六盘山的隆起,这里能出现地幔物质的
流动,而这种流动方向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虽然鄂尔多斯块体绝大部分为高速体,并且一直延伸到
180km以下,但在140km深处开始,西南部出现了岩石圈的明显减薄,且向北北东方向延伸,此处是青藏
高原向鄂尔多斯块体挤压的地方,这里可能已经发生了地幔物质的大量流动和岩石圈的减薄。另外,六盘
山、秦岭在这里抬高,地下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区域,这符合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山西断陷带地下为低速
异常,这里是拉张构造区,普遍认为存在岩石圈减薄和地幔物质上涌。太行山重力异常带的南北两侧是明
显的低速,这是典型的造山带的特点,即所谓的“山根”。值得注意的是太行山的中段,地下存在一个高
速异常的间断,这可能与新生代以来的华北克拉通的活化与减薄有关。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l】Chen,L.,T.Wang,et
a1.Distinct lateral variation of lithospheric
thicLcness in
the
Northe鹪tem North Chma Craton[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Uers,2008,267(1 ̄2):56-68.
【2】Zhao。L.,凡M.Allen,et a1.Reactivation
of
an
Archean craton:Constraints from P—and S-wave tomography in North China[J].
Geophys.Res.Lett,2009,36.
【3】Zhao,L.。T.Y.Zheng,et
a1.Shear wave splitting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Implications
for upper mantle deformation
beneath continental
margin[J].Physics
oft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