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楚辞集注》篇目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楚辞集注》篇目考察   摘要:朱熹持道文统一并以道为本的道文观念,注重对作文者的道德行为加以考察,并以此对《楚辞集注》篇目进行安排。他因推崇屈原之道德行为而将其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奉为经;将宋玉等人的作品划分为“续离骚”类,归为传;将作者道德不合儒家理想规范的东方朔、王褒、刘向及王逸等人的作品删去,增加有经世之才的贾谊所作赋两篇。   关键词:朱熹;道德行为;《楚辞集注》;篇目   中图分类号:I207.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171-006   朱熹以道文观念为指导,于《楚辞集注》篇目选择上遵循“性情”与“义理”兼得之原则,他在王逸《楚辞章句》基础上,将屈原创作之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而将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等创作之八题十六篇作品划分为“续离骚”类,并将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以及王逸《九思》等四篇删去,而增加贾谊《吊屈原》、《服赋》两篇。   一、划分“离骚”类与“续离骚”类   朱熹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定为五卷,归为“离骚”类,将宋玉之《九辩》、《招魂》,景差之《大招》,贾谊之《惜誓》、《吊屈原赋》、《服赋》,庄忌之《哀时命》以及淮南小山之《招隐士》共十六篇定为“续离骚”类。朱熹之所以这样去区分,在于他认为“经”“传”有别,乃秉承孔颖达之“凡非正经者谓之传”的主张。他在《楚辞辩证》中说:   洪氏目录《九歌》下注云:“一本此下皆有传字。”晁氏本则自《九辩》以下乃有之。吕伯恭《读诗纪》引郑氏《诗谱》曰:“《小雅》十六篇、《大雅》十八篇为正经。”孔颖达曰:“凡书非正经者谓之传,未知此传在何书也?”按《楚辞》屈原《离骚》谓之经,自宋玉《九辩》以下皆谓之传。以此例考之,则《六月》以下,《小雅》之传也;《民劳》以下,《大雅》之传也。孔氏谓凡非正经者皆谓之传,善矣;又谓不知此传在何书,则非也。然则吕氏实据晁本而言,但洪、晁二本,今亦未见其的据,更当博考之耳。[1]7   朱熹考证洪兴祖、吕伯恭、晁补之、孔颖达诸说,但依然有些疑义,不知的确证据何在,但因朱熹尊崇屈原,故而从孔颖达之说,尊屈原所作为经,而后续者为传。这在《朱子语类》中也有论及:   问:“分‘诗之经,诗之传’,何也?”曰:“此得之于吕伯恭。风雅之正则为经,风雅之变则为传。如屈平之作《离骚》,即经也。如后人作《反骚》与《九辩》之类则为传耳。”[2]   学生问为何要分《诗》之经、传,朱熹说此乃从吕祖谦之观点,以风雅之正、变分为经、传,举例如屈原之《离骚》即为经,而后人作便为传。   朱熹尊屈原文章为经,源于其道文观,因为对屈原道德品行之尊重,所以推崇其文章,以为典范他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怨妻、去妇,?泪讴?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1]2朱熹认为屈原之志行或有不合中庸之处,但都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书都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故而其辞赋不能仅仅看作词人之赋,而应当作有补世教的教材。屈原这种诚心、至意就源于道,而屈原辞赋就是出于道的诗文,故朱熹便认为《楚辞》与《六经》作用一样。   朱熹认为道与文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他在《读唐志》中论道:“欧阳子曰:‘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此古今不易之至论也。然彼知政事、礼乐之不可不出于一,而未知道德文章之尤不可使出于二也。”[3]3373-3374朱熹明确指出“道德”与“文章”也是不可分离的。这个“道”是以三代圣贤之伦理道德为楷模,其实指向作文者之道德品行。他说:“夫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气则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则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旁薄充塞乎其内,则必著见于外者,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不可掩盖,不必托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默动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所适而非文也。姑举其最而言,则《易》之卦画、《诗》之歌咏、《书》之记言、《春秋》之叙事,与夫礼之威仪、乐之节奏,皆已列为《六经》而垂万世,其文之盛,后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岂无所自来,而世亦莫之识也。”[3]3374古者圣贤之文出于道,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