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生物传感技术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概述 二、SPR生物传感器 三、SPR生物传感器 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概述什么是传感器? 1. 传感器的概念: 广义上讲—传感器就是能感知外界信息并能按一定规律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可用信号的装置。 简单地说—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所以传感器由敏感元器件(感知元件)和转换器件(将敏感元件的输出量转换成适宜传输和测量的量的器件,如电学量)两部分组成;有的半导体敏感元器件可以直接输出电信号,本身就构成传感器。 3、生物传感器的定义 一般定义: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immobilized biomolecules)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相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 Gronow定义:一种含有固定化生物物质(如酶、抗体、全细胞、细胞器或其联合体)并与一种合适的换能器紧密结合的分析工具或系统,它可以将生化信号转化为数量化的电信号。 5、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 测定范围广泛。 (2)生物传感器使用时一般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样品中的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同时完成,且测定时一般不需加入其它试剂。 (3) 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作敏感基元(催化剂),价值昂贵的试剂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4)测定过程简单迅速。 (5) 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一般相对误差不超过1%。 (6)由于它的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在线监测,容易实现自动分析。 (7) 专一性强,只对特定的底物起反应,而且不受颜色、浊度的影响。 (8)可进入生物体内。 (9)传感器连同测定仪的成本远低于大型的分析仪器,便于推广普及。 7. 生物传感器活性物质的固定化 直接法: 指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化学方法直接固定在转换器上的一种方法------交联法 间接法:指将生物活性物质先固定在一种固体支撑体上,在安装到转换器上的一种方法------包埋法, 载体结合法 交联法(直接法) 包埋法(间接法) 1.将生物活性分子包埋在凝胶的细微格子里制成固定化。 常用的凝胶有:聚丙烯酰胺、淀粉、明胶、聚乙烯醇、海藻酸钙、硅树脂 适用范围: 宜于作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生物活性物质 适合于细胞器,微生物的包埋. 2. LB膜型:制作分子水平上的单层或多层纳米分子膜技术(Langmuir-Blodgett,LB膜)。 特点: 膜厚能薄至纳米级 能制备几乎没有缺陷的单分子层膜 3.脂质双层膜:人工制备的细胞膜-----目前处于试验阶段 载体结合法(间接法) 吸附法: 生物活性分子通过极性键、氢键、疏水力或π电子相互作用等吸附于不溶性载体上。 常用的载体有:多孔玻璃、活性炭、氧化铝、石英砂、纤维素酯、葡聚糖、琼脂糖、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2. 共价结合法: A 将载体有关基团活化,然后与生物活性物质有关基团发生偶联反应 B 在载体上接上一双功能试剂,然后将生物活性物质偶连上去 常用的载体有:烷基化多孔玻璃、纤维素、胶原、琼脂糖、 9.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中的应用 酶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谷氨酸和乳酸生物传感器是我国应用的基本品种 微生物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 组织生物传感器 DNA传感器 10.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二. SPR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是在无标记的条件下, 实时监控两个或多个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光学技术-----反射型光化学生物传感器. 近10年来,它的可靠性已得到生命科学领域认可. SPR的发展 1902 年 , Wood 在光学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 1941 年 , Fano 提出了体积等离子体的概念,认为是一种纵向波,解释了 SPR 现象; 1957 年 , Ritchie 认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生与金属薄膜的界面有关, 提出了 Ritche 理论; 1959 年 , Powell 和 Swan 通过实验证实了 Ritche 的理论; 1971 年 , Kretschmann 结构为 SPR 传感器奠定了基础; 1982 年 ,英国 Salford 大学 Boardman 教授出版专著 “Electromagnetic Surface Modes” (电磁场表面波模态),标志表面等离子体理论已经完善; 1983年, Liedberg等人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个表面等离子体 子气体和生物传感器; 1988 年 , Benno Rothenhausler Wolfgang Knoll 在《 Nature 》上发表 “Surface-plasmon microscopy”, 标志着 SPR 原理在生物学中开始应用; 1993 年 , Bi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参考课件.ppt
- 《先进制造技术》_第四章-制造自动化技术.ppt
- 1-2网络的功能和网络拓扑结构.ppt
- 1-4静止的点电荷的电场及其叠加.ppt
- 1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若干问题.doc
- 3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ppt
- 09化工腐蚀与防护第二章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理论.ppt
- 15控制方法03740.ppt
- 15控制方法03956.ppt
- 41概述42加固原理43设计与计算44施工工艺45效果检验.ppt
- 14.1、2电磁波的发现电磁振荡课件(人教版选修3-4).ppt
- 16跟踪台风的卫星_课件.ppt
- 2012大学物理二第三篇光学第14章光的偏振和第15章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ppt
- 2012高一化学课件:2.1.2分散系及其分类(人教版必修1).ppt
- 2013-2014学年高中物理第1章第9节第1课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1.ppt
- A17-林坚钦-碱激发碳酸盐矿胶凝材料硬化体孔隙溶液的研究.ppt
-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电子教案CH9-5ed无线网络.ppt
- “一通三防”事故案例分析2011.9.ppt
- 《控制系统MATLAB仿真》实验讲义(11级).doc
- 【步步高】江苏省2012高考化学一轮专题6第2讲原电池工作原理化学电源课件苏教版.ppt
最近下载
- 3.3天气系统第二课时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pptx
- 2024年煤矿井下电气防爆检查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4年GD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模拟试卷及答案-5公共理论.pdf VIP
- GB15763.1-2009 建筑用安全玻璃 第1部分:防火玻璃 (2).pdf VIP
- 九年级Unit9_I_like_music.ppt VIP
- 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排球》单元作业设计(优质案例31页) .pdf VIP
- 小升初数学试卷及答案小升初数学试卷六.docx VIP
- 6KV矿用一般型高压开关柜技术要求.doc VIP
- 国际资本运营.ppt VIP
-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快雨堂题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