铓的流动与茶山社会建构[权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铓的流动与茶山社会建构-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铓是包括茶山人在内的景颇族传统社会中兼有聘礼、嫁妆、丧礼、神器、乐器与财富象征等多重文化意涵的器物。当代茶山社会中的铓,借助婚丧仪式,进行着跨越家族、族群与国界,跨越生(婚姻)与死(丧葬)的双向环状流动,发挥着世俗与神圣双重功能,在茶山地方社会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景颇族茶山人 铓 铓的流动 社会建构   作者高志英,女,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   一、引言   茶山人是居于中缅界河小江流域的一个景颇族支系。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当下来看,在诸多使用铓的族群中,茶山人是将铓的用途与功能发挥得较为充分的一个族群。铓的外观有些像锣,通体用青铜铸成,圆盘形,中心突起呈半球形乳状。铓面不平坦,边缘部分有一圈突起,铓边比锣稍宽。铓体大小不一,规格较多,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一般而言,铓既是茶山人炫富的财物,恋爱与年节聚会中的乐器,也是其婚仪中的聘礼与嫁妆,丧仪中的神器与遗产。   茶山人自称“峨呛”,与汉文记载“寻传”、“阿(峨)昌”、“茶(山)”之音相近,为古代“寻传蛮”的后裔。中国茶山人聚居区“片马”一词来自茶山语,意为“木材堆积的地方”,也因其最早居民茶山人的语言——“峨昌语”铓得来。历史上的片马位于中缅界河小江两岸,今天的片马位于中国境内的泸水县片马镇。片马镇在泸水西部,高黎贡山西坡,恩梅开江支流小江以东,其西、南、北三面皆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4.4公里,国土面积153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茶山人的唯一聚居地。   目前,茶山人基本延续了历史上居处小江两岸的分布格局,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成为分居中缅两国的跨境民族。因其传统的“丈人种”与“姑爷种”之间“血液不倒流”的单向姑舅表婚制的承续,界河小江割不断通过婚姻关系建构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缅茶山人紧紧依附于姻缘与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共同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合作关系,是一个既承袭传统性,又呈现出现代性的杂糅社会。其中,伴随婚丧仪式而流动的铓是透视当代茶山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铓的流动在当代茶山社会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有一些关于铓的记载,但大多较为分散。中外著名人类学家中,李区(又译作利奇)、王筑生等人的学术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景颇族(缅甸克钦族)研究,但都未关注到铓。2010年、2012年两个寒假,笔者带研究生赴片马调查茶山社会文化,对铓在当地社会中的流动给予了特别关注,尝试对铓这种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器物进行深入解读。   二、铓与传统茶山社会   由于山阻水隔,片马处于中国景颇族与缅甸克钦族核心分布区的双重边缘地带,因此该地区成为外界文化难以渗入的偏土僻壤。外界对茶山人的关注历来甚少。20世纪初,因中缅边境危机,中国先后有两批兼学者与政府官员身份为一身的人士进入小江流域调查,主要包括1910年李根源的调查,以及1936年尹明德的调查。   相关调查报告中留下了茶山社会文化的一些珍贵资料:“片马大小共七寨,即王克河、新寨、下片马、中寨、上寨、上片马、烧瓦片是也。共三百余户,皆茶山野人。惟言语系由茶山、汉人、傈僳三种语言混合而成,与他纯茶山语少别,称日峨昌语。各寨相距二三里或四五里不等。每寨设小头人一名,七寨共设总头人一名。山多田少,自衣自食。勤者耕食自足,惰者朝不保夕。服饰与他寨同,而文化进步。……男女多信耶稣教,亦有仍信鬼者。”   李根源注意到了茶山社会中的硭:“小江之茶山人,……男女以歌跳、恋爱而成婚媾,父母不能为主。吹芦笙,打铜链为乐。信鬼,以鸡骨问卜。”这是对茶山婚恋习俗及其“铓”之用途的首次记载,敲击铜铓为婚庆之“乐”。   在尹明德的调查报告中,也有对铓的记载:“野人婚姻极自由,男女成年时即互相于晚间过往闲谈。久之,情投意合,即可报知家长聘定迎娶。不重处女,在昔甚有交合育儿后始行嫁娶者。今则此风亦渐少矣。聘物多以牛,或枪刀、矛戟、铜铓、银片、银项圈(套于项颈以为美观)之类。亦有男家赤贫而无力购办者,则折合银钱作债帐,日后有钱则还,无钱则不必偿。惟子孙须娶丈人家之女,否则丈人家子孙将计其债之子母,向婿家子孙追索,故野人中有丈人种与姑爷种之称”。这条资料不仅记载了茶山人的婚恋习俗,以及传统的贞操观念、生育观念,同时显示出在景颇族、克钦族聘礼中,“铜”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锥的聘礼功能。另外,因其通婚圈是由丈人种与姑爷种构成,铓作为聘礼就在丈人种与姑爷种当中流动,以物

文档评论(0)

xuchangb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