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中国式“感伤”与德国式“忧郁”.docVIP

郁达夫的中国式“感伤”与德国式“忧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郁达夫的中国式“感伤”与德国式“忧郁”   摘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创作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审美特性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郁达夫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欣赏与借鉴,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即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汲取异国文化影响,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在一个世界文学时代,郁达夫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这种富有成效的接受,已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   关键词:郁达夫;德国;浪漫主义;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2-0090-06   郁达夫自1921年创作了小说《沉沦》,就以惊世骇俗的姿态成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我分裂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病态的心理方式,以赤裸裸的自我暴露,以带有西方唯美颓废色彩的情调,揭示理想主义破灭时代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伤痕。郁达夫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他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的吸收密切相关。但在汲取异域滋养时,郁达夫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主观能动性,他主张“文艺赏鉴上之偏爱价值”,即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如他的浪漫主义虽然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但并不是全盘摹仿、照搬现代主义,而是在全面了解、清楚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如他虽然比较喜欢读日本小说(主要是自然主义小说、私小说),但也认为日本的短篇小说“局面太小,模仿太过,不能独出新机杼,而为我们所取法”。①郁达夫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也典型地体现了他对外国文化的这种创造性借鉴的特点。   一、非理性主义的德国哲学渊源   郁达夫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时代感伤的典型代表。他以真诚的感伤,甚至颓废,对压抑个性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弱者最有力、最犀利的挑战和反抗。由于自身的自卑、怯懦、敏感,加上他在日本的时候,日本思想已是“哲学上,理知主义的破产;文学上,自然主义的失败”,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蔚然流行,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也“走上了反理知主义的浪漫主义的道路上去”。他的个性主义,因此就带有较明显的“世纪末”色彩。   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的产物。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导致人的异化,使“他人就是地狱”,人性也被扭曲。旧的上帝已无法给人安慰,而新的偶像尚未找到,人日益陷人孤独与绝望,精神成为荒原。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想的产生,就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危机现象的反映。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已没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种生气勃勃的个人主义精神,但仍保持了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只不过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变了,由上升时期的无畏攫取转变为世纪末的绝望抗争。但两种抗争的目的还是一致的,即都是要追求个人的自由、独立,反抗权威、压迫。   郁达夫的带有现代色彩的个性主义,若从哲学渊源上来看,与尼采和施蒂纳有很大关系。   尼采是现代主义哲学的鼻祖之一,“五四”前后在中国被广泛介绍。他所鼓吹的“打碎一切偶像”,重新估价一切,张扬个人意志,与“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专制、张扬个性自由的主潮是一致的。郁达夫称尼采是他“平时爱读的作家”之一。①他翻译了尼采给女友的七封信,结题为《超人的一面》出版。他称赞尼采的《查拉图斯脱拉》:“这虽是疯狂哲学家的一部象呓语似的杰作,然而神妙飘逸,有类于我国的楚辞,真是一卷绝好的散文诗。”尼采的孤高傲世、超然独立的超人神采吸引着郁达夫,成为他及其作品主人公以个人独立的姿态与社会对立的精神力量。《沉沦》中的“我”,每当在人世中感到孤独、郁闷时,就爱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有时在山中遇着一个农夫,他便把自己当作了Zarathustra,把Zarathustra所说的话,也在心里对那农夫讲了”。尼采的思想激励着郁达夫,感奋着郁达夫,尼采本人也成为郁达夫心目中的英雄,以至于他一直想以尼采为主人公创作一部小说。1932年10月7日,他在由上海到杭州途中所记的日记中说:“此番带来的书,以关于德国哲学家Nietzsche者较多,因这一位薄命天才的身世真有点可敬佩的地方,故而想仔细研究他一番,以他来做主人公而写一篇小说。’’。半年后他又慨叹:“薄命的尼采,在中国虽也传噪过一时,但三十年来,他的作品,却还不见有一部完全的翻译。家乡独处,每有将这疯狂哲人的身世来编一篇小说的雄心,但岁月因循,一转瞬间,时代已经变成了不要超人,不要哲学的世纪了。”郁达夫由尼采的被冷落,慨叹社会已不允许有个性自由、精神独立的存在了,实际上是在对造成自己贫困潦倒、悲观绝望的时代进行无可奈何的讥讽。尽管他最终也没有以尼采为主人公做出一篇小说,但他对尼采的热情是一生保持着的。   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代言人,施蒂纳鼓吹的“利己主义”、“唯我思想”,对“五四”时期渴望呐喊出个体高昂的精神独立、摧毁一切封建权威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