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入党志愿书之陆集乡的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温入党志愿书之陆集乡的记忆 昨天,政治处的丁国娟把我29年前写的入党志愿书(复印件)交给我,心头一震。29年前我自己的笔迹一下子映入眼帘,那么真切和新奇。 本来入党志愿书是作为个人的档案而存在组织部门的档案馆,一般个人是没有机会去看自己的档案的。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入党志愿书从档案中复印出来,让每个人再重温自己的入党志愿书,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一拿到手,我迫不及待地通读了自己当年的志愿书,心中有一些说不出的滋味。一看时间,是1985年2月8日递交的,那时我还不满22岁,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半年的年轻人,一晃近30年过去,真如毛主席所讲:弹指一挥间!说不出的滋味,是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是对自己30年工作所走过路程的感叹,也是对自己30年奋斗至今一种感悟。 想当年,我学校毕业被分配在陆集乡做农技员,二十刚出头的年龄,人还称“毛头小伙子”。如今却已是年过半百、身历百变的小老头了。想当年,自己曾对工作安排表示过不满意,同学当中,有的分在大城市,如南京、淮阴,有的分配在县城某机关,而我因没有关系被分配在乡镇最基层工作。所幸,当时自己很快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快使工作能得以开展。 在陆集乡工作3年多,我与那儿的干部、群众结下了很深厚的友情,至今记忆犹新。那三年,我吃、住、干都在基层,大伙儿也很喜欢我、抬举我。同时,我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农业技术员工作,不断取得成效。这种成效,使我受益终生。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成效有这么几点:第一,结识了陆集乡政府从机关到乡村一大批群众,乡干部、村干部,三年时间我骑自行车走遍全乡每个角落,所有村书记、村长、会计三大员家住在哪儿我都知道,都不是一次地去过;有的是送乡政府会议通知,有的是上门看看在田作物有无病虫害,指导村里育秧、播种,还经常在村干部家吃早点,稀饭加煎饼卷炒鸡蛋……。至今,陆集乡一些人家遇上红白喜事还要请我到场,我都很乐意去,一来可看看老朋友、叙叙旧,二来我也想找回过去的感觉。第二,三年也干出了点模样,85年我就当上农技站站长,带领乡里几个农民技术员,如土肥员陈兰玉、植保员徐万冬、种子员老蔡等等几个,整天既为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又要搞农业技术推广。86年上级拨了5万元钱给乡里专门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我带领他们几个人从划地选择,到筹建盖房,半年时间,硬是用这5万元,加上原先自己搞种子、化肥所赚的1万多元,建起了一个占地6亩多,单门独院的推广站。其中含8间大仓库、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12间门面房。用一句时髦话讲:累并快乐着。记得当时县农业局领导说:陆集乡农技站盖房子最多、做好、最快。还记得有几次我骑自行车到村庄田地中去看农作物长势和检查病虫害,遇上带着孩子的大嫂在田间劳动。当时那位大嫂就对孩子讲:你要好好学习啊,将来也能像他一样骑自行车,不用下地干活,就能有吃有喝的。调离陆集乡之后的7、8年中,职务有所变动,工作岗位也有所变动,还常听到陆集乡的人说:徐乃生在陆集乡那是干出来的,老百姓只要找到他,他就立即解决,需要下田的,裤子一捋就下田了。这些表扬的溢美之词,成为我日后鼓励自己一直要这样干的誓言,常记在心头。在陆集乡,我还负责为乡政府出板报、写材料,自己干农业技术员,每年都要送几篇工作总结材料给县农业局,这也成为三年后我能调动的主要原因。第三是练就了我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性质和干事认真负责的劲头。刚参加工作,一是考虑如何打开工作局面,二是考虑大家能不能接受我。记得84年7月下旬的某一天,我骑着父亲的自行车,穿着“两根筋”汗衫到陆集乡政府报到时,乡领导热情欢迎我,中午在食堂吃的饭,一个肉圆、外加一份炒土豆丝和油炸花生米、一碗米饭、一碗汤,当时是那样的兴奋,感觉真是天下美食啊。很快我融入到乡政府大家庭,一起干活,一起吃饭,真难忘那些日子。我骑自行车满乡跑,不是搞动员就是计划生育,从早到晚不亦乐乎。有几次回来很晚,食堂早已收火了,老韩师傅还专门为我做了晚饭。真难忘自己在那三年中所干的事,盖农技站办事用房,从一砖一瓦、一木一土开始,精打细算,吃住在建设工地;连续两年收购低芥酸油菜籽,送给外贸出口给日本,正是7月天气,我能连续多日不睡,和大家一起做化验搞收购,和大家一起把收购的油菜籽进行晾晒,几十万斤啊,人晒黑了、变瘦了,一季收购下来就像脱了一层皮。可是党看到老百姓一推一车子十几袋油菜籽,在门口等候化验、排队期盼的眼神,再苦再累也要坚持,那时心中就一个信念,不能让这些人白等候,抓紧快干让他们尽快回家忙农活。低芥酸油菜是我当时在陆集乡推广种植的,比高芥酸油菜能多卖4.5分钱一斤,老百姓真的拿它当回事,从种植到收购都要采取措施,确保不掺杂、不传播、单收单打,出售时还要化验其芥酸含量是否合格。我组织这项工作之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月时间里,从收购准备、资金调度支

文档评论(0)

扶摇直上九万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