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创新演练(人民版必修2).docVIP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创新演练(人民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创新演练(人民版必修2)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解析:材料揭示“商贾”“不耕耘”“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一不正常现象,重点在于批判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取巧的现象,故选D。 答案:D 2.《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解析:材料中“出三关”“余米五斗”“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可见关税50%以上,商品税率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项。A、C两项并非实质,D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答案:B 3.下列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 A.(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宋)“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抑商政策。“商之子恒为商”表明对商人的歧视和身份限制,D项正确。 答案:D 4.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材料说明(  ) 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销往海外 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经济的发展,可用排除法。江西为内地省份,福建为沿海省份,福建茶叶不可能通过江西外销,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B 5.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厉斥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闭关锁国政策 B.自然经济影响 C.天朝上国心态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种“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这种心态源于自然经济的影响。 答案:B 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右图)的 主要目的是(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解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发海外渡航证明书”是执行这个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限制商人的海外贸易活动,限制中外贸易往来,以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C 7.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材料意在说明(  ) A.“海禁”政策有利于稳定秩序改善民生 B.“海禁”政策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C.“海禁”政策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海禁”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据材料看,它主要说明了在海禁未实行前,闽广地区家给人足,无饥寒窃劫为非之患,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意在说明海禁实行后,闽广地区的人民无法出海做生意,导致民生受困而引致社会动荡,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8.《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可知,此为明朝江南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了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即选择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 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