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定义:“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鲍尔(G.H.Bower)和希尔加德(E.R.Hilgard)的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加涅:“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理解: 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变化:外显或潜在;稳定;由后天习得而产生) 二、人类学习的特点 以间接经验为主 以语言为中介 积极主动性 三、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迫性。 是全面发展的过程。 四、学习的分类 我国潘菽教授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加涅按学习结果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经过八年的努力,《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于1956年正式出版。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主要学习定律 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分化律: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 的分化。 局限: 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 未能揭示学习的能动性; 未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联结派本身所固有的机械主义的局限性,忽视对学习的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探讨,使许多现象难以用他们的联结理论去解释。 (一)基本观点 1、操作性条件反射观: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vs.操作性 条件反射的分类:应答性(经典性)条件反射vs.反应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两者的区别:无条件刺激引发(被动反应)vs.自发产生(主动行为) 2、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 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思考:普雷马克原理的运用 例:必须先……,然后才…… 注意: 不可颠倒使用 运用要有节制 慎选强化物 注意行为质量 消退与维持 消退(extinction)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问题:是否必须无限期地强化学生的行为,否则它们就会消失呢?(减少强化频次,或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或是自我强化) 维持(maintenance)指行为的持续 程序教学范例(直线式程序) 教学流程: 实例运用: 2009年教师节前不久,教育部给全国中小学老师送上一份“贺礼”——出台了个《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是“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背景资料: 2008年6月,安徽省长丰县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并未制止,继续上课直至下课,因此被称为“杨不管”而被舆论围剿。另有多起因“批评”而引发的教育悲剧早已见诸报端。例如因悲于教师批评,先有枝江女孩跳湖,后有武汉男生跳楼;因愤于教师批评,先有昭通鲁甸一中某初三学生将怀孕教师打致流产,后有北京十一培训学校男生因不满女教师批评而对其连扇耳光。 《实话实说》发起的班主任调查,已有2000多人参与,其中认为“有了该《规定》,老师批评学生就不再缩手缩脚了”的投票比例不足30%,而认为“老师确实不敢批评学生”的比例高达72.6%。 结合以上材料,讨论说明: 1、你如何看待班主任的“批评权”? 2、学校教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