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该文发表在《哲学动态》2014 年第 1 期
超循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然依据、应然规范和实然途径①
黄志斌 邱国侠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9)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许多学者对此表现出炽热的激情和独特的睿智,但令人遗憾的是,对生态文明建
设超循环诉求的论述却颇为鲜见。本文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按照“本
然依据—应然规范—实然途径”的逻辑主线,论述了生态系统的超循环规律,阐
证了价值追求的超循环取向,构建了“科技—经济—社会—文化”超循环模式,
以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有所裨益。
一、本然依据:生态系统的超循环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循生态规律。超循环作为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是生态
文明建设的本然依据。
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1]
作为自然界演化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的生态系统,固然也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
运动着,展现为各种物质、能量、菌类、信息的变易和转化,形成“物质循环—
能量循环—菌循环—信息循环”的超循环,使生态系统活力旺盛、生机蓬勃和绵
延不息。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超循环中处于基础地位。物质循环的轨迹是:生态环境
系统中的简单无机物通过生物生产者转化成有机物,经由生物消费者转化为复杂
有机物,再由生物分解者还原为简单无机物,回归生态环境系统。具体而言,构
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等基本元素,来源于生态环境系统,它们往往以
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之中;处于特定生态位的植物和特定低等
菌类吸收、利用这些物质,将之转化为有机形式,成为植物体和菌体的有机组成
部分;动物摄食植物体和菌体,又将之转化成复杂有机物,成为动物体的有机组
①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
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8ZD04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梦的和谐意
蕴》(项目编号:2013HGXJ0257 )阶段研究成果
1
128
成部分,并沿着食物链不断传递。由此构成从物质元素到植物再到动物的生态系
统生产消费链。与此同时,生产消费链中产生的动植物残体及动物的排泄物则通
过生物分解者转化为无机形式,归还于生态环境系统,又可能成为植物和特定低
等菌类重新利用的对象。这样,生态系统就展开为“生产—消费—复原—生产”
或“原料—产品—废料—原料” 的闭路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物质不断变化
着其表现形式,原料或产品或废料不断变换着其定性称谓,绝对的产品、废料或
原料在物质循环中是不存在的,作为生态系统某一运动环节产品或废料的物质形
式,在下一运动环节则成为了原料。物质循环的每个运动环节都在彰显其对生命
再生和生态系统超循环的贡献,每个环节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效率、环节之间转
换的顺畅程度,都关乎生命能否健康持存与发展、生态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与循环。
物质循环遵循物质不灭原理。生态系统物质的持续运动和不断转化,展示出
形式各异的具体物质的生态价值, 显现为一种低耗高效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变中有常,物质总量保持守恒。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绿色植物和特定低
等菌类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合成含能有机物后,这些能量便沿着生态系统中
的食物链依次传递,形成能量流。能量流绝不是单纯的存在,它总是与生物维持
生命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的物质流相伴随。物质流是能量流的载体,它运载着
能量沿食物链逐级流转;能量流是物质流的动力,它驱动着物质的分合和转化。
物质流和能量流作为生态系统中同时展开的两个过程,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决
定着着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向
流动,即在能量传递过程中,部分能量由各种途径耗散到生态环境内外,不能为
其他生物再度利用;另一种是循环流动,即部分能量伴随物质流以循环的形式沿
食物链逐级转移,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固然要遵循能量守恒原理,也要遵循热力学
基本规律,特殊而论,则要遵循生态系统独有的“十分之一定律”。美国生态学
家 R. L. 林德曼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各级生物体的消耗,食物链中上一级
生物体的能量通常只有十分之一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银鱼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pdf
- 营养基础知识培训.ppt
- 应用于复杂调制分析的新技术-DPO数字荧光示波器.pdf
- 应用于化学、工业和药学方面的齿轮泵.pdf
- 用先进的技术满足患者需求.pdf
- 分形定价技术:一种更有效的权证定价方法.doc
- 有色金属工程建(构)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oc
- 诱捕受体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pdf
- 远程心电监测技术与临床应用进展.ppt
- 月球表面月壤中3He含量分布的定量估算.pdf
- AQP鄄1与VEGF在血管母细胞瘤生成中的作用Theroleof.pdf
- 郑氏伤科活络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抗炎机制的研究_董静.pdf
- DeubiquitinasesintheregulationofNF-κBsignaling细胞研究.pdf
- 郑氏伤科活络膏对慢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NO及SOD的影响_董静.pdf
- IBIS模型:信号完整性分析的一种渠道,第1部分.pdf
- Matlab环境下去除MODISLIB数据的蝴蝶结效应.pdf
- 职业高原与工作卷入_工作绩效_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pdf
- MMF、第三方支付与存款表外化之三-我们的39;观察者偏见39;.pdf
- 痹病常用中成药的现代研究及合理应用.pdf
- 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