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一个从“存在论差异”展开的比较研究.pdfVIP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一个从“存在论差异”展开的比较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引 论 我们如何恰当理解马克思 哲学的存在论? 回顾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 年 的历史,各种解释路径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存在论的关系上各不相 同:以第二国际理论家 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 的经济决定论和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解释路 向,基本上否认 了马克思哲学与西方研 究“作为存在 的存在 ”的存 在论有什么相干;卢卡奇开创 了主体性哲学解释方 向,在卢卡奇那 里,马克思的思想是从存在论被理解 的,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 问题是 物化和革命行动的核心 问题 ;以萨特和梅洛一庞蒂为代表的存在 主义解释方 向中,个体 的生命经验、存在论意义上 的 自由成为 问题 的中心;而在 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 马克思 的哲学主要是认识论 ,存在论没有位置 。我们看到,国内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类似 的几个阶段 :教科书体系中的物质本 体论把独断的物质看作世界的本源 ,这几乎和唯心主义哲学抽象 独断的精神实体一样是不可接受的;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解读, 试 图将马克思哲学从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中解救 出来 ,但是对人、人 的活动的主体性解读仍然没有摆脱理论哲学当中把人、活动当作 对象观照 的特点,主体具有 的种种特 点不过是那个 叫“主体 ”的东 西的特点;实践哲学和人类学的解释路 向试 图消解理论性观照的 主体 ,可惜还 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于论说这种主张 的方法;近来“以 海解马”似乎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解读路径 ,但是对马克思与海德 格尔重大区别 的不 明了可能使这样的解读丧失合法性 。这是笔者 第 2 页 提出问题的背景。 那么,我们如何恰当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呢?在教科书 中,我们 也有“本体论 ”,但是今 天看来 ,那个远离人 的真正 的感性 活动,不能给人的生活带来真正切身的信念的 “物质本体论”,其 非真理性已经显而易见了,所以人们正在追寻、求解的那个存在论 (本体论),一定要满足这样的要求,能够立足于感性生活而又说 明感性生活 。既然存在论( )本来是西方哲学史本身 的问 题 ,那 么我们就不 能随意地妄谈“本体 ”“存在 ”,而是 回到西方哲 学的问题史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众所周知,存在论 自亚里 士多德以来研究的问题是 “作为存在的存在”或 “作为是的是”, 这是西方语言中发达 的系词使然 ,而且存在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就与语法形式相联系 ,此乃西方形而上学追寻本质 同一性 的理性 之维,因而这样的存在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的。存在论在西方 哲学中必然关系到语言,关系到如何说这个世界的问题 。另外 , “作为存在的存在”也是对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根据的追 问,对根据 的追 问反映了西方哲学的超越品性 ,因为根据总是与眼前的具体 事物相区分的,它的问题是:具体事物如何是或何以是这样的?此 乃西方形而上学超越的维度,也就是生存论的方向。应该说,传统 哲 学“两 个 世 界 ”(即感 性世 界 超感性世界)的理论正是从这 理性的维度和超越 的维度 自然生发出来 的,而现代哲学对它的改 造亦 由传统决定了其致思方 向。 所以,对存在论的理解首先必须回归感性生活,回到每一个人 能够理解的亲切的生活经验,回到前理论的生活世界中去。用存在 哲学的语言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部分合理性也在于 :马克思和海德 格尔一样要求从 “感性的当下”来摧毁传统形而上学抽象的本质、 理性,要求在生成性思维中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源始发生。海德格 尔的 “存在论差异 ”实际上把个体生命超越性 的源始经验理解为 存在者存在的根据,此在的当下领会使此在有一个世界,因而此在 第 3 页 是一个超越 的存在者 ,此在在其超越 中成为 自己。对海德格尔来 说,存在的意义就是此在的时间性,就是领会的 “向来我属”和在 超越中成为 自己,这也可以理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