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对幸福的离弃与回归——“斯密之谜”的一种解释.pdf

经济学对幸福的离弃与回归——“斯密之谜”的一种解释.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一-.-1790)一生中写过两部 重要著作,一部是《道德情操论》(1759),另一部是《国富论》(1776)。在 斯密去世后的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提出“斯密之谜’’,一般也称为“斯 密问题、“斯密难题’’、“斯密悖论”,说的是斯密的两部著作即《国富论》 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的矛盾。 “斯密之谜的谜底,100多年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一些学者认为,这 两大著作之间不存在对立,“斯密之谜’’是个伪问题,即“斯密之谜根本不存 在。另一些学者认为,斯密的两大著作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对于“谜面”到底是 什么有不同意见。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积极合理的内容,但笔者的导师傅红春教 授还有一个“谜面:《国富论》的主题是“财富增长”,而《道德情操论》的 主题则是“欲望约束’’,根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的“幸 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1我们可以看出,“斯密之谜’’的“谜底”就是 l ’ 幸福,或者更准确说,就是“幸福最大化’’。 分述财富增长(《国富论》)和欲望约束(《道德情操论》),对于“幸福 最大化”而言,思想上、逻辑上和操作上都很一致的事情,为什么后来会演变成 一个世界性“难题一——“斯密之谜一呢? 这是因为,亚当·斯密之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离弃了幸福。实际上, 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在斯密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 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只是在斯密之后,主流经济学忘记‘‘财富增长促 进幸福增长只是一个假定,仅仅只关注财富,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 致,至今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一些关于人类幸福的新的认识已经开始 of 悄然融入到经济思想当中,“两个斯密合二为一,“幸福悖论(Paradox Happiness)一引起了经济学对幸福的回归。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 “财富增长促进幸福增长’’只是一个假定,如果把这个假定当成一个绝对的普遍 ofEconomic Analysis), 国内学者一般翻译成幸福=效用/欲望. 的真理,则是不对的。在现代经济学对幸福的回归中,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财富 增长不一定带来幸福增长。 在对幸福的回归研究中有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一个是1998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被誉为“现代斯密”的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1933~),另一 个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1934)。 要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微 观上讲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宏观上讲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为了全人类世世代 代的幸福。经济学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是人类如何才能避 免不幸福的问题。 关键词:“斯密之谜”;经济学;幸福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II Abstract Adam 723--1 afounderofClassiceconomicshaStwo Smith(1790)as important isThe oftheMoralSentiments(1otheris“An works,oneTheory 759)”,the Inquiry 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1776)”.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