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系列讲座二王欢教授课件王欢:沈阳市精神卫生领域专家、主任医师联系方式 Kraepelin1855—1926 Emil .Kraepelin在对大量患者进行了敏锐的观察后提出: 1 本病的共同点是发病于青少年期。 2 疾病过程有趋向痴呆的近似表现。因而提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的命名。1913 年在其所著的精神病学教科书第八版中对早发性痴呆作了如下叙述:早发性痴呆是由一组临床症状组成,表现在人格内在统一性的破坏,有明显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 3 早期病例 1838 年法国医师 Jean.Esquirol描述了这样一个病例:患者L。女性,57岁,洗衣工,自幼对人热诚。月经15岁初潮。17岁结婚,共生育15胎。40岁时,丈夫去世,并有一子夭折,其后月经不正常。不久沉溺于宗教性自责。失眠。52岁闭经,相信自己会被魔鬼抓走。54岁时有发热和谵妄,从窗户跳下被送入Dien医院,大约于5个月后转入Salpetriere医院。她神态不安,极度憔悴,身上有土臭味,面色苍白。 她说:“一百万年以来我已经是魔鬼的妻子,我的身体是用魔鬼的皮肤做成的一个囊,里面装有癞蛤蟆。我没有机会吃东西,所有给我的东西都是毒药。二十年来我已经没有大便。我犯有各种罪行,杀人抢劫。在一分钟内我犯的罪比所有歹徒在一百年所犯的罪还要多。因此穿着这件狭小的背心我并不感到遗憾,若没有这种警告我将是危险的,把我自己牺牲于魔鬼,我不得不牺牲出自己的孩子…。” 病人呆在一边,躲开她的同伴们,自言自语,看见魔鬼在她周围,并同她争辩。 4.1911瑞士E·Bleuler认为此症的核心为人格的分裂,提出“精神分裂”一词,于是Sehizophrenia便取代了早发痴呆。 理由主要有三点:a.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以精神衰退为结局;b.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起病于青春期;c.是人格的分裂而不是痴呆。 他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削弱的不协调的精神异常状态。病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有内在的分离,同时也与现实分离。这一命名与其内在含义仍然被沿用至今。 一些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会对病人及其家属产生误导或歧义,甚至影响病人前途,一度要另行命名,但目前仍然使用该名称。日本学者曾提出用“精神统合失调”来代替精神分裂,以减少病人及家属的耻感。 5 1980年T.crow 与Olsen等学者描述了精神分裂症Ⅰ型(阳性症状)和精神分裂症Ⅱ型(阴性症状)的概念。在临床诊断学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Andreasen指出阳性症状包括: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阴性症状概括为5A症状: 情感平淡(affective flattening)、思维贫乏(alogia)、意志减退(avolition and apathy)、兴致缺乏(anhedonia)、社交不良(asociality)。 6 Robert W Buchanan 与 William T Carpenter 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疾病过程。其中存在多个疾病单元。 二 流行病学 1、患病率:1%左右(7-13‰) 2、发病率:年发病率0.07-0.14‰( WHO 1992) 3、发病年龄,16-35岁占80% 4、性别:男女无显著差异。男性发病平均年龄 较女性早5岁。 我国城市时点患病率6.06‰(1982) 我国农村时点患病率3.42‰(1982) 我国城市总患病率7.11‰(1982) 我国农村总患病率4.26‰(1982) 我国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6.55‰(1993) 我国男女患病比例1:1.6 三 病因学 1、遗传因素:目前有公认结论的认识仅限于临床遗传学水平,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尚在探讨及学说水平。 家系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身预期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一级16%,同胞10%,第三代3%。 双生子研究:异卵双生同病率5-12%。单卵双生子>50% 寄养子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后代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患者的后代。 六、神经发育学说: 1 神经发育模型学说是继多巴胺假说、5-色胺假说、谷氨酸假说之后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精神分裂症病因学说。 2 这一学说提示我们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胚胎期神经发育不良。胚胎期的异常保持一种静止状态,在青壮年阶段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1997年Murray与Stefan提出了神经发
文档评论(0)